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2053
我们的品牌能救命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6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16
我们的品牌能救命

     如果不是《医药经济报》在业内甚至社会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可能这个病人不会想到通过报社这个平台寻药;如果不是《医药经济报》得到业内的高度认可,就不会结交整个医药行业这么广泛的朋友,而且在关键时刻能伸出援手。

    你还记得《为了61个阶级弟兄》吗?这篇初中课文里千里送救命药的文章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不过现在大部分人可能对这篇经典通讯有些淡忘了,毕竟时代不同了,中国制药企业都有几千家,药品短缺的年代早过了,现在哪个药没有几十家企业在生产呢。

    不过现代版的千里送药竟在《医药经济报》真实地上演了,尽管救的是一个陌生人的命,但故事同样真实而感人。现在都过去差不多1个月了,作为这个事件的参与者,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些惊心动魄。

    "国东,快帮我查安徽药监局潘局长的电话",4月22号,星期六上午9点,我一开手机就接到陶所的电话,由于情况紧急,我当时缓了一下神才从她飞快的语速中反应过来。情况大致是,在广州中山二院有一个病人出血不止,如果不能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找到唯一的止血药人纤维蛋白原就会面临生命危险。那家人发动了所有认识的朋友,在整个广东省内寻遍所有的医院和医药公司无果后,找到了《医药经济报》,希望通过医药经济报的平台和资源网络里的广泛关系从省外找到这个药品。
, 百拇医药
    陶所长当时正在广州去从化开会的路上,接到求救电话后,她就在车上发动医药经济报庞大的作者和专家队伍以及关系网展开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寻药。

    在给我电话之前,她已经发动了两拨人马,一开始她听说上海莱士有这个品种,她先给市场版编辑郑智敏打电话,市场版之前刚好登了一系列血制品的文章,她希望能从作者里面找到关系,郑智敏联系了好几个作者都没找到。她想起正好前一周上海药监局的唐副局长来报社参观过,可是名片没带在身上,她就打给人事总监陈鲲鹏,让她迅速去单位取了这位副局长的名片。可是,一个电话打过去,那边却回复,上海莱士早已停产了。不过这位局长随口说了一句可能安徽绿十字有生产,听到“安徽”两个字后陶所马上就记起去年12月底带我一起去安徽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和安徽局的潘局长认识,但名片又不在身上,所以她当时立刻打我电话,好在我那天醒得比较及时,但名片被我丢在办公室了。

    "我立即坐车去取",我马上说。"别坐公交了,赶紧打的过去,现在已经是争分夺秒了",她显然是急坏了。我迅速飞出门外拦了一辆车赶往单位,很显然我的情绪也被她调动起来了,每一秒钟都很关键。眼看着就要到单位了,忽然想起办公室钥匙没带,我赶紧拿出手机挨个儿给记者们打电话,1个,2个,3个都关机,最后一个钟可芬的手机开着。又看到希望了,她刚好住在二沙岛那边,离单位较近,我顺路取了就到单位。这时又遇到一个难题,那天刚好停电,电梯不开,楼梯里漆黑一片。我只好去旁边小卖店买了手电摸索着跑上去,谁知指纹控制的玻璃门也因为没电开不了,就在我六神无主的一刹那,我想到了用手去扳门试试看。呵呵,门居然很容易就扳开了,后来才发现,没电的时候这个门失灵了。
, 百拇医药
    快速翻出名片册把潘局长电话告诉陶所后,我才长出一口气,我的这一段任务总算完成了。

    第二天我从陶所长口中得知,这个救命的电话和找到药之间还有不少周折。当时,陶所顾不上吃午饭,立即和潘局长打了求救电话,那边很快做出反应,联系上了位于淮南市的安徽绿十字公司。但药在淮南,病人在广州,陶所很快就想到了运输问题,她已经想好了叫安徽公司的同学派人用飞机送药的方案。幸运的是,绿十字那边答复,广东经销商手上仅剩10支存货在深圳,可以派人送过来。那天下午4点多,药准时送达广州病人所在的医院,保住了她的性命。

    也许没亲身参与过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短短8个小时寻药的艰苦和考验,后来才知道,陶所一路联系到手机没电了,要插到笔记本电脑上充电才没耽误事。《为了61个阶级弟兄》中为了寻找救命药动用了从卫生部到地方的一大批人,甚至连空军都参与了,而这次找药出动了报社的编辑、记者、作者、朋友,难度可想而知。据说当时病人家属都绝望了,但参与寻药的人没有一个想到要放弃,作为朋友的朋友相托,陶所与病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也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也许那个人最终得救了也不知道是谁救了自己,但就是出于一种本质的爱心,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如果在整个过程中谁因为遇到难题而说一声:算了,那么这个病人现在可能已失去生命了。

    虽然在这次寻找救命药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但陶所始终认为功劳是医药经济报这个品牌的,如果不是医药经济报在业内甚至社会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可能这个病人也不会想到通过报社这个平台寻药,如果不是医药经济报受到业内的高度认可,就不会结交整个医药行业这么广泛的朋友,特别是关键时刻能伸出援手。

    病人得救以后,陶所又安排我们将这个情况彻底调查清楚,很快医药经济报就做出了血液制品短缺一系列文章,其中关于人纤维蛋白原紧缺的报道还被相关血液制品企业作为材料送交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寻求解决办法,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http://www.100md.com(陈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