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2059
握手梅洛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6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16
握手梅洛

     刘正午(左)与梅洛合影

    他笑着收下《医药经济报》,看着报纸上自己的照片,连声说谢谢,并向我主动伸出手来……

    3月29日上午,我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见到了克雷格梅洛,一位因为在RNA干扰研究中的重大发现,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47岁年轻教授,当我握着他有力的手时,心情颇为激动,因为如此近距离接触一位刚刚获诺奖的专家还是首次。

    接到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采访通知是在28日上午,当时我还一下没反应过来要采访的人是谁,等看到研究院发来的传真时,才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极好的与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专家面对面的机会。后来到了研究院才发现受邀采访的媒体仅有3家:医药经济报、羊城晚报、科技日报,我对自己的解释是:因为这几个媒体在生物医药的专业程度受到研究院的认可。

    28日,在做采访前的准备时,我首先与报社编辑“荷花”(即文章编辑何华虹)做了沟通,她恰好记得在2006年时曾经为刚刚获得诺奖的梅洛与法尔做过专题报道。在她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当时的那期报纸,准备次日带给梅洛。在拟定采访提纲时,何华虹还帮助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提纲,直到最后成文也进行了很好的编辑和修正,加上采写期间的多次沟通,可以说荷花是此次采访报道的重要支持者,这篇文章的完成与她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编辑思路也是分不开的。

    由于梅洛此次来华的时间安排的很紧,公开采访只安排在29日上午报告当日,且众多的专业听众珍惜机会,不断发问,还好我抓紧时间,首先送上了我们的报纸,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然后我用不太流利的英文问了梅洛此次来华对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看法,幸好,梅洛大概也听懂了,做了回答。

    仅以29日与梅洛进行的短暂采访来支撑起一篇人物专访还远远不够,幸好在29日当日,我还认识了曾经在美国与梅洛共事的张必良博士,此后通过多次与张的电话沟通、邮件往来和再次到研究院与张必良博士面谈进行补充采访,才得以对梅洛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才有了5月18日见报的文章(医院周刊8版文“被RNA‘干扰’的人”)。

    《医药经济报》作为医药行业的一分子,已经付出了25年的青春和汗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未来发展需求,我们更加强调“专家办报”的理念,向着“办中国最好的专业报”的目标迈进。在每一次的采访中,我们都能深深的感觉到,要做好专业媒体,一定要在报道内容上达到大众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领域,这就必须能够与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对上话,而且要能挖掘到有深度的话题和素材,也就必须至少在一些知识点上能够了解专业上最新的动态,让专家有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与你对话。

    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和读者,《医药经济报》应该坚定地走专家办报之路,与业内专家建立紧密联系,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读者一起思考、用研究性的课题支撑报纸内容,以贴近实际、鞭辟入里的分析性报道为读者分析过去、探索未来,拉近我们和读者的距离,与产业共同成长。

    要做好专业媒体,一定要在报道内容上达到大众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领域,这就必须能够与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对上话,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