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1733
评职称,必过外语关?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30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30
     一位读者来电反映:他是某基层医院的医生,平时工作非常忙碌,为了评职称,他没少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但他的外语水平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评中级以上职称,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外语考试,这让他很为难。这位读者提出,基层医生接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很少,增加外语考试没有必要。就算通过了,不久也会忘记。他周围一些基层医生朋友甚至说:外语考试很“简单”,随便忽悠一下就能通过,有的地方还公开作弊,使这门考试形同虚设。对此他更加困惑。

    基层医生评职称必须通过外语考试,是否真的有利于基层工作的需要呢?

    基层医生应具备必要的外语知识

    也许有人借口工作忙没时间学习,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再忙也需要学习,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基层医生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秋冬

, 百拇医药     部分基层医生对评职称需要通过外语考试有一些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否定外语考试的积极作用。

    试想,现在连小学生都在学习外语,医生要评职称,如果缺少外语考试是不科学的。也许有人借口工作忙没时间学习,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再忙也需要学习,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基层医生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外语考试有没有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因为自己觉着没用,就一味否定这样的考试。也许自己眼前用不上,以后可能会用到,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学习、再考试,恐怕为时已晚。况且,我国各地差异大,各地的医疗水平也不一样,基层医生接待的患者也有很大差别,不排除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会接待外国人(比如江浙一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果基层医生连必要的外语知识都不具备,是无法为其服务的。

    笔者曾经通过中级、高级职称英语考试,对此深有体会。笔者认为,评职称必须通过英语考试的制度应继续坚持,而且要加大力度。正因医生工作忙,在现有的继续教育中缺乏外语学习,才更应加强。
, 百拇医药
    笔者的经验是,参加这样的考试对自己帮助很大。经过一年的学习,英语词汇量增加,水平明显提高。至于有些基层医生认为外语考试比较简单,纯属走形式,这种想法也不对,因为毕竟是全国统一考试,是有门槛的,不会忽悠人。

    总而言之,外语考试是很有用的,理应参加。要想了解和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不学习外语肯定不行。我们不可能要求同行有时间给我们翻译国外的优秀文章,而且别人翻译的,自己不一定放心,由于翻译者各人的理解不同,很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都需要医生本人亲自去看一些原版的外文资料,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一些外企药品的资料、参考文献多以英语为主,要想多了解,必须学习外语。今年5月1日实施的新《处方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处方可使用规范的通用名或英文名,医生更加不能放松自己的外语学习了。从工作需要入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有用的:

    学习英语中的常用口语

    我国对外交往很频繁,许多地方都有外国人,有些人长期在我国工作,有的是旅游观光,突发疾病的情况很常见。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关系,有些紧急情况需要在基层初步解决。医生应懂得常见的口语对话,便于与国外患者交流。如果不懂得常见的英语口语,就会造成语言障碍,影响诊断与治疗,甚至延误病情。
, http://www.100md.com
    学习医学专用英语

    在临床医学中,有很多医学知识和专用术语是从英语演变过来的,因此要加大医学英语的学习。比如一些医学名词、医学常识、国外医学用语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我们的工作很有用。

    学习处方中的常用英语

    在现有的处方中,明确规定可以使用英语,有时使用起来比较简单,基层医生应努力学习处方中常用的英语(包括用法、药品名称等),便于开写处方。

    关键在于学以致用

    是否应该考外语,应视专业而定——对于工作中完全用不上外语的基层医务人员,评职称时不应受外语水平的限制。当然,就算外语水平不影响评职称,也并不意味着基层医生学习外语毫无用处。

    ■枫林
, 百拇医药
    看到某基层医院医生对评职称必须通过外语考试而烦恼,笔者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学以致用。

    医生的天职是什么?当然是救死扶伤,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我们难免有此一问:既然学好专业知识,开药、打针就能解决问题,为何非得强调外语考试的重要性?这是否有本末倒置、哗众取宠之嫌?

    我们必须承认,外语特别是英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医学工作者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具备一定外语水平,能更快、更好地与先进的医学知识接轨。而对于基层医务工作者而言,外语是否同样不可或缺呢?笔者认为未必。为了通过职称考试而拼命学外语,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倒不如静下心来钻研专业更实用,这才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笔者也有过类似的考试经历,为了通过外语考试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试通过后又因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不得已将外语书束之高阁。

    通过考试的考生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外语不过关而评不上职称的基层医生而言(尤其是年龄偏大、记忆力较差的医生),外语考试更是苦不堪言。还有一些孜孜不倦一心攻专业的医生因不愿浪费时间而拒绝参加外语考试,但没有职称却使得他们的处境非常尴尬,这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一个人的所得应视工作能力与成绩而定,而不应将与工作无关的外语成绩作为标准之一。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是否应该考外语,应视专业而定——对于工作中完全用不上外语的基层医务人员,评职称时不应受外语水平的限制。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把这句话引申到外语考试中,恰恰道出了“学以致用”的真谛。

    当然,就算外语水平不影响评职称,也并不意味着基层医生学习外语毫无用处。随着医学日新月异地发展,与国外的交流越发频繁,比如一些优秀的医学论文多用外文写成,一些新药的介绍也多涉及外文……这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适当学习一些外语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诚然,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确不可能像医药学专家那样熟练掌握并运用外语,但凭借各种工具书的帮助或及时请教外语水平高的同行,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外语的方式。

    中国有句俗语叫“过犹不及”。我们之前也许太重视外语的作用了,因而会把通过外语考试定为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现在我们提倡与时俱进,既然过时的做法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为何不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外语学习呢?
, 百拇医药
    外语不是摆设

    如果将外语考试成绩作为晋升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或许大多数人愿意接受。

    ■飞侠

    在基层,为评职称而考的外语在部分地区已经变味,作弊现象时有存在。有的考生不是用心去学外语,而是找“关系”、走“后门”。这样的考试风气损害了公平性原则。再者,职称的评定应视基层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定,与外语水平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如果一定要设立外语考试,加强考试管理是关键。

    笔者在几年前参加了这类考试。尽管凭借连续几个月的“背功”顺利闯过难关,但步出考场,看着满操场的考生如获大赦般一哄而散,心中不禁茫然:这样的考试究竟检验的是医生工作中哪些方面?

    作为考试亲历者,笔者认为,如果将外语考试成绩作为晋升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或许大多数人愿意接受;如果通过外语考试成为评职称的“敲门砖”,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条件是从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角度出发的,但如果因此而使部分人铤而走险,找人代考、公然作弊,或只要参加了考试就行,成绩如何没关系,这就与开考的目的相悖了。
, 百拇医药
    众所周知,评定职称,主要是看一个人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业绩,外语只是工具,不应作为硬指标。有些医生所学专业和外语几乎关系不大(比如中医专业),反而是对医古文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工作中真的需要使用外语,就算不开设考试,医生也不会不学;工作中不涉及外语的,考了也就是当时学学,过后就忘。考用脱节,弊端日益突显——基层医生为了晋升职称苦学外语而不深入钻研业务,不追求业务上的精通和造诣,到头来,医术没提高,外语也没学透,西瓜芝麻一样也抓不到。因此,建议主管部门结合具体岗位需要,不要把通过外语关作为评职称的硬性规定,外语应学以致用,不能成为摆设!

    新闻链接

    建议:

    社区医生职称晋升

    不必强求外语测试
, http://www.100md.com
    本报讯 今年初,中华医学会就北京地区医务工作者从业状况分别召开了北京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调研座谈会,与会医生就社区服务人才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与会医生认为,国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重点要放在人才建设上,有了人才,好设备才能用起来。解决了人才问题,病人就能放心在社区看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局面就可以缓解,医患关系也才能和谐。

    在座谈会上,与会医生特别谈到,国家专门为农村和社区培养的全科医生毕业分配到社区后,可以通过大医院牵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此,市、县医院牵手乡镇医院的进修机会得以增加。大医院可采取专家定期走进社区的方式,指导社区医生提高技术,同时向群众宣传科学健康知识。

    而由于医生工资偏低和职称晋升方面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本留不住人才,应给予社区医生职称晋升、待遇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比如,大医院晋升要求发表文章和通过外语水平考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不必比照这种标准。社区医生能够看好常见病,诊疗基本功扎实,完成向老百姓进行健康宣传的任务,就可晋升职称。 (刘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