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77100
心理护理 每个病人都需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日 《当代健康报》 2007.08.02
     本报记者 晨露

    7月末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看到,一位50多岁的晚期肿瘤病人因吐血而送来抢救,他一会儿痛斥自己的爱人“怎么来得这么晚”,一会儿不准护士在其病床旁加床,时而又愤怒地质问医生“为什么医生这么年轻?”、“你们的护士怎么一点教养也没有”。在急诊科工作多年的张振美护士长对这种病人并不陌生,她告诉记者:“我在心内科工作十年,在肿瘤科工作六年,这样的病人见得太多了,他们其实并非针对医院、医护人员,是因为生病加上治疗压力导致的情绪过激反应,有人表现为用言语攻击别人,有人则采取自杀等更为过激的行为,他们内心其实很渴望倾诉,需要心理护理。”

    据了解,有的病人一旦患了病,就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心境不佳,就会看啥啥不顺眼,听啥想啥都心烦。基于这种心境,容易出现焦虑,激怒或消沉。所以,有的病人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变得任性起来。一个健康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即使往常在家中或单位地位不高的成员,现在也突然升为被人关照的中心。同时,通过自我暗示,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别让别人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还有些病人患病后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觉得自己的病情重了,甚至没救了,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
, http://www.100md.com
    曾有位做骨髓移植的病人,本来住在大病室里,病情稳定,一般状态较好,活动自如。手术前对病人进行了无菌隔离,搬到小病室去住。不料,该病人感到孤单、害怕,有与世隔绝的感觉,变得失眠拒食,结果未待手术,就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当然,也有一些病人适应了病人生活,对疾病产生习惯性,把按时打针、吃药,当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所以有些病人应该出院不愿出院,应该上班不能上班。

    张振美告诉记者:“当然不是说所有的病人都会有这些心理不适,但是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护理工作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以疾病为中心,多从生理护理方面进行研究,现在看来是很片面的。因为人是既有躯体又有精神,既有复杂的生理活动,又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整体。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护理工作者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每一位患者增强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护理的方法虽然更趋科学化,但是干预措施缺乏针对性、规范性。音乐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癌症等病人;生物反馈训练用于矫正肿瘤病人和慢性便秘病人的不良身心反应;放松疗法用于冠心病和哮喘病人的辅助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心理护理多以经验式的专科护理为主,未能区分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针对性不强,缺乏时效性,同时心理护理的实施明显缺乏规范化程序。正如张护士长说的:“身体护理的各个细节都有规范可循,哪怕是怎么换针头都有书面解释,而心理护理,护士都知道,要怎么做却没有遵循的规范,只能自己凭经验实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