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77768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践行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75期
     寒热并用,是有经验的医家常用的处方配伍。使用的关键,是要准确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要确实存在寒热错杂的病性,或舍性存用,才能收到好的临床疗效,而用之有度是关键。形证有轻重,方用有大小,调制有寒温,必随寒热为适。

    1.寒热并用治疗胃溃疡、糜烂性胃炎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同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传统认为寒邪是胃脘痛的最主要的病因。《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素问·举痛论》还论述了寒邪致痛是由于“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李东垣认为胃病与人体阳气不足有关,“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概括为“三焦痛证因寒者十居八九”,后代医家多宗此说。认为胃脘痛多为虚寒证,治疗以温补为大法,在中医界占主导地位。笔者导师已故中医名家董建华院士,经多年临床研究,倡胃热学说。认为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胃热并不少见。他有时直接用白虎汤清解胃热。寒热关系如何?又如何转化?叶天士有精辟论述。他说;“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这就讲清了寒热转化的关系,寒热并存的可能。临床上胃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病程缠绵,遇寒而发或加重,有虚寒的一面;同时,又有胃中灼热,反酸,食后加重,舌苔黄腻,胃有湿热的一面。胃镜是望诊的延伸,二者均有胃粘膜红肿热痛的表现。因此,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确实存在寒热错杂的病机。因此笔者采用温清并用处方,创蒲黄解毒汤,以黄芪、桂枝、甘草等温中健脾,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不仅改善临床症状快,而且内镜下病灶愈合率亦高,此法比单用香砂六君辈或纯用苦寒清热之品,更易被患者所接受。临证要仔细分辨寒热孰多孰少,用药要权衡孰轻孰重。《丹溪心法》的左金丸,是寒热并用的代表方剂,不同归经寒热药的选择及比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以此法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数千例,疗效确实可信。
, 百拇医药
    2.寒热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脓血便为主证,属中医“便血”、“泄泻”、“痢疾”等范畴,《内经》称之为“肠澼”。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此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明,迄今仍无特效治疗。中医临床有从大肠湿热论治者,但更多的是以脾肾阳虚论治。笔者经过数百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的特点是病程缠绵,经久不愈,极易复发。寒凉是重要诱因,脾肾虚寒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患者有脓血便,大便秽臭,时有发热,肠黏膜充血、糜烂、溃疡、腻苔附着,又有热毒内蕴的一面。纯用温热药,可缓解腹泻次数,但脓血便不易消除,且肠黏膜溃疡不易愈合;但纯用苦寒,往往碍胃,患者不能接受,且腹泻难止。仔细分析患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热毒内蕴,瘀血阻络,故采用温中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的治则。以黄芪、肉桂、炮姜、白术,苍术与黄连、苦参、败酱草等寒热并用,气血同调,加之口服与灌肠相结合,疗效十分显著,治愈率达70%以上。关键是细察寒热之多少,调整寒热药之变化,使之适合患者的病性。有时患者的寒热象不明显,但从疾病的总体病机分析,治法不变;而且在患者临床症候如腹痛、脓血便消除后,依然坚持辨病治疗,以肠镜下病灶全部愈合为终点,最后还予抗复发固本调治,就避免了治疗不彻底和过早复发的弊端。《伤寒论》仲景方中,不少是从病机分析出发用药,症状并不突显。如“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证并未见脉象,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并无具体表现,是典型的病机分析,其症状是腹中痛,欲呕吐,并不代表寒热。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除了症状辨证之外,更注重某一疾病的基本病机的分析,针对基本病机的治疗。

    人体阴平阳秘,受诸多致病因素的侵扰而失衡,或表里阴阳失于会通,或上下阴阳失于均平,导致阴阳偏盛偏衰之病理,出现表寒里热证,中焦寒热证,上下寒热证等寒热错杂证。若仅顾一面而疗之,其功难全甚致有害。但寒热并用,不是简单的寒热药相加,而是辨证的分析病机主次,寒热转化,才能圆机活法,提高疗效。, 百拇医药(王长洪 沈阳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