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1585
夜诊背后有文章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6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8.06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应该24小时提供服务”?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

    有人觉得,医疗作为一个特殊行业,面对的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疾病,因此需要随时随地做好准备。在居民存在服务需求的情况下,能否24小时提供服务,反映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态度问题。

    也有人说,我国社区卫生发展的现状是——技术水平有限,资金投入不足,生存面临困境, 24小时服务不是社区力所能及的范围(有许多大医院开设了急诊,已能满足需求),这是能力的问题。

    不管是态度也好,能力也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在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24小时服务的得与失的时候,得出各自的答案,我们无需去评价答案的对与错。

    不过,如果仅仅着眼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夜诊的开与关问题,那么讨论是否狭隘了点?因为这样一个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过缜密的考量权衡后,竟然引出诸多耐人寻味的答案和现实版本,这个怪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究。

    在记者的调查中,一些到大医院就诊的患者并非都有急症或重症,但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关门时间较早,他们只得利用晚间到大医院去看病。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曾经开过夜诊,但是开设夜诊或者安排夜间值班,并不是一二个医生就能“搞定”一切的,还需要药房、护理、收费等部门的配合,但夜间病人数量并不多,最终在运行压力下终止了夜诊。一个是有需无供,一个是有供无需,供需之间的显著差异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提供24小时服务的直接原因。

    然而,供需之间的差异背后,隐藏的是我国医疗服务供应的结构问题,也就是医疗服务供应的时间、质量和数量不合理的问题。在大城市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大医院扎堆,在一个区域或者较短的半径范围内,分布了2~3家、甚至更多的大型医院,同时还散落着一些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另一边则是在城市边缘,医疗机构分布稀疏,有的甚至只有屈指可数的私人诊所,群众就医必须走很远。还有一种现象是,医疗机构的作息时间与居民的作息时间基本一致,“你上班我工作,你下班我休息”,居民想要看病,大多得牺牲工作时间。

    这些现象其实就是卫生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具体体现,医疗服务供应的时间、质量和数量不合理,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应该24小时服务”变成了一个有多种假设和多种答案的命题。试想,如果任何一个合理的区域范围都有适当数量和等级的医疗服务机构存在,形成分工合理、密切合作的医疗服务网络的话,居民看病的选择性就会十分明确。

    所以说,想要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应该24小时提供服务”问题变得简单化,它需要有关部门从深层次上改善医疗服务的供应结构。否则一纸政令所能解决的,只可能是表面现象,而难以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百拇医药(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