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3676
中医学哲学主线的发展轨迹与趋向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6日 网易博客
     中医学的两大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属于哲学的认识论,其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可以说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是自然而然的事。上个世纪产生的系统论思想和后来产生的混沌理论都受此影响,同时也对我们清醒地认识中医哲学思想的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此我们提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中有这么一条主线,即整体-系统-复杂适应性系统。

    一、整体中医学阶段

    传统的中医学是整体论指导的,即从整体去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并调节事物。中医认识到: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人的自身,生理病理变化和人的精神心理也有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这种整体论,人们又引入阴阳、五行来进一步分析其中整体观的体现模式。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平衡以及相互转化等理论就说明,人体中属阴的一面和属阳的一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也说明,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属性的物质和功能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学中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也是整体论的一个反映,其中蕴含着现代的全息观和系统观。
, 百拇医药
    在自然哲学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运用还原-分析的方法,因此只能采用整体把握的方式,因而中医学中引入了自然哲学的整体论,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中医学中的整体论的丰富内涵又超过一般的整体观念,其中的五脏配五神、五志即是一个天才的创见。我们古人早就把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神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的五态之人和阴阳二十五人甚至可以指导现代的医学心理学和体质学研究。整体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指导了中医的诊疗行为,至今我们的中医仍在受益。但其粗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缺点制约甚至束缚了中医的发展。因此整体论向系统论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过渡是必然的趋势。

    二、系统中医学阶段

    系统论的思想以现代的科学的思想形式出现,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其最早的思想代表是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1901-1972)。他首先于20、30年代提出有机论(机体系统论),来批判和克服“整体-活力论”和“简化-还原论”的局限性和缺陷,认为机体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遵循不能简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贝塔朗菲经过多年的研究,于40年代正式创立了一般系统论,阐明了系统的普遍性和关于系统规律的一般原则,标志着系统论思路的正式形成,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开始了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过渡的历史过程。系统论落实到医学领域,其规律可以表述为以下四条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把人体看成一个系统,严格区分系统质和要素质,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到系统质上,强调整体最佳,寻求满足整体最佳的途径。 二是联系性原则。如实地把人体看成是功能系统,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要素与要素、系统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追求整体最佳,必须把注意点放在调整和控制这些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上。三是有序性原则,如实地把人体看成是开放系统,提示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建立和维持有序稳定的机制。有序稳定是系统的最佳状态,追求整体最佳,就是把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调整到最佳有序状态。四是动态性原则,如实地把人体和疾病过程看作是耗散结构,提示其在内、外环境的“涨落”中,通过耗散过程产生负熵,或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形成“自组织能力”,能自动实现减熵增序,“有目的”地把机体建立并维持在特定的有序稳态上;一旦偏离,它会通过自组织过程再予恢复。考察和控制疾病,必须把握并依靠这种自组织过程。
, 百拇医药
    系统论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论之间的相同之点,在于都强调人体和疾病的整体性,强调整体与总分的原则性差别,强调人体和疾病过程与一般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点放在整体上。其不同点在于,整体论把整体与总分的内在联系割断,堵塞了从部分了解整体的道路,不能从一般的物理、化学过程来认识人体和疾病,因而人体和疾病不能从自身内部找到根据,不得不求助于神秘的“活力”。系统论不但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而且强调整体与总分的内在联系,要求用还原论补充整体论,从部分了解整体,从一般物理、化学过程了解人体、疾病的过程,特别是从部分之间形成的结构来提示形成整体性的根源。

    整体中医学向系统中医学的过渡,使其在保持宏观认识把握问题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既往粗略、不精细的缺点。但是有一点,系统论对于动态性的认识和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真实动态变化还是有差距的。对于一种状态(证候)的形成过程及其稳定性,乃至其如何向另一种状态过渡,我们还需要寻找新的认识论。

    三、复杂适应性系统中医学阶段
, 百拇医药
    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理论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出现的,其理论出现的契机则是人们对混沌与涌现的关注,其研究对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这也是自然界和人体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正在研究和发展之中。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对于这一则故事,有很多种理解。复杂性科学的理解是我们应当视混沌为友,而不是企图将其不可预见性纳入我们的思维定势和成见中去。目前我们中医科研工作中已经开始进行许多标准规范的建设,这是中医科研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但其中如何保持中医灵活辨证的特色,不致落入定式,正好比不要把混沌凿死一样,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
, http://www.100md.com
    复杂适应性理论更关注的是混沌、临界与涌现、蝴蝶效应、自组织、自稳态、自适应等概念。生理情况下,人体即是一个自组织、自稳态、自平衡、自适应的复杂适应性系统;而当人体的自组织、自稳定、自平衡功能出现障碍时,人体就陷入疾病状态。人体某种生理、病理现象的出现又是一个复杂的临界与涌现现象。复杂适应性理论对中医的阐述和解释更加接近中医对人体和疾病认识过程的思维特征。临床上常见一些病人,持续很长时间的全身不适状态,可是经检查却所有指标均正常,对于这种情况,只能用自稳定、自适应出现障碍来解释,这和中医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不同的表述方式而已。

    不仅中医对生理、疾病的解释可以用复杂适应性系统来解释,其对疾病的干预也同样可以用复杂性适应性系统理论来解释。笔者在四年前发表过一篇关于中医治疗的蝴蝶效应的论文。所谓蝴蝶效应,也就是触发机制,最先的说法是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里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形成大西洋上的一场飓风。中医药和针灸干预疾病的起效机制,很多时候是通过蝴蝶效应,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病灶的。如白虎汤治疗乙脑、针灸治疗疼痛和炎症均无法用抗病毒、抗菌、抗炎来解释。其触发机制的中介,可能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 百拇医药
    人体和疾病的一个最有趣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可以说人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因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切入中医药学的研究,必将引起人们对中医更多的关注,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也终将由此而发生大的变革。但这里的变革,脱不了道家哲学的“道”。道,是自然而然的,是不确定的。著名化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中认为,自然的发展是暗合于道家思想的,是不确定的,就象高山上的小溪,一路欢歌,很自然地向前流淌。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正是源自道家思想的自然哲学,真是异曲同工!也许中医哲学要向道家思想实现一次回归,才能实现螺旋式上升。

    综上所述,中医学哲学思想的发展主线是这样的:由整体论发展到系统论,再过渡到不确定性的复杂性适应性系统论,其发展是一步步更趋向于自然而然,最终合于道。, 百拇医药(楚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