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3215
有关医学模式--以前在中医药论坛上的回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4日 网易博客
     前些年爱上中国中医药论坛,那里面有一位先生,也是中医,对重温经典颇有非议,写了一篇。下面引号内的是他的原话(除标明的引用伤寒、金匮、张景岳.......等)

    “是不是经典就要越古老才是越正确?”

    -------经典或其他的典籍的正确程度与其“古老”与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与其本身的实践检验性直接相关。

    “为什么中医却是越古老的越正确,越古老的越先进,越古老的越完善,越是现代的反而越简单,越浅薄,越空洞呢?”

    这样说的证据是什么呢?因为“《中药学》不如《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不如《伤寒论》;叶天士不如张仲景;现代时方不如古代经方”(此先生原帖中语)?

    如果是这样,得先知道《中药学》在什么意义上不如《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在什么意义上不如《伤寒论》;叶天士在什么意思上不如张仲景;现代时方如何不如古代经方。一提到中医,就强调“古”,古,只是个现象啊。
, 百拇医药
    愚以为前者确实有不如后者之处(且不论其“超越”之处),那就是在“医学模式”上。

    四大经典所构建的是一套立足于“常态”的医学模式,古人今人的身体结构都是一样的,遇到致病因素后,机体本有的反应机制也都是一样的。

    “古”人有能力认知与运用人体的本有机制,因而在“经典”中直接或间接地阐述了人体的这一套本有机制的工作规律,如《素问》告人以上古天真,教人以四气调神,皆是人人本具当守之常,常者,阴平阳秘,精足神旺。《金匮要略》谓之“五脏元真通畅”。一切变化,都是在这本有之常上发生。伤寒论则以实例揭示了机体受邪时本有机制反应的六大类型,是正邪斗争的六大主要类型。其立足点还是受邪后正气的存亡与状态,关注的是本有机制当前的工作态势。治之则无不是助本有之态势。

    张隐庵曰“三阴三阳,乃人身经气,而各有部……其六气经日,一曰太阳,二曰阳明,其次相纪,皆以正气为主,兼论病邪之有无。后之读者,因证而识正气之出入,因治而知经脉之循行,则取之有本,用之无穷矣”。
, 百拇医药
    故知学中医经典,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里面所揭示的基于人的常态、“正气”而建立的医学模式,医学观与方法论俱在其中。只要人还是这样的人,这个模式就还是实用的,我们要做的无外是通过学习经典而“取之有本”,如此方可“用之无穷”。

    后世学者,每自觉不自觉地从“病”立论,只见医书概之以“XX门”、“XX科”、“XX病”,不知以识正气为纲,识病为纬,而难免于按图索骥之举,治法则总难脱“对治”之嫌,故从之者每有辨治已“丝丝入扣”而疗效终难如意之慨(可参裘佩然老先生《壶天散墨》)。至于经过现代科学洗礼的进步中医,每习于生物医学模式的疾病中心思路,见病治病,目无全人,见“创新发展”则欣,闻“守旧继承”则哂,如此则虽能熟背经典,治验颇丰,终是经验之匠,其于中医,实未望见门径也,以不知其所以然故尔。

    “象中医这样越发展越没有价值,越发展越不可信的学科,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发展”对于这个学科,或对于这个学科的“发展”是有问题的呢?
, 百拇医药
    存在是客观的,存在的“意义”是很有主观性的,中医存在的意义有无及如何完全取决于对中医的认识与理解。只从历史上(或许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吧)看,中医的存在对于人类的生存应该是有正面意义的。

    “中药学历经千年,有神农时代的飞天之龙,变成了今天这样的任人菲薄的跳蚤,真是古而且怪!如果真是这样,中医药学啊,简直是生不如死啊!”

    -------可共发一叹!

    咳! 认龙为蚤的人们啊…

    中医经典建立了以常态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建立人体的常态模型。故中医思维是治病求本,“本”是人之常。据常态模型进行发散性思维。所谓“医者意也”、“圆机活法”大略类此。

    张景岳可谓是谙熟经典之大家,看看他的说法:“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奈何今之医家,但知见病治病,初不识人根本”。”“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从矣。”
, 百拇医药
    余不知有无生而知之者,但吾师常谓:认证、辨证,不要见病抄方,则可虽不中亦不远矣。

    吾只知先识常识本,则从未见过、查不清楚之病,亦曾糊涂治而糊涂效。故深信但能依止经典所训,治必求本,则虽不中亦不远,庶可以无大过矣。

    胸有成竹,谈何容易!

    易如反掌----看什么情况吧?总之作为一个中医,不要别人说不可治自己就心中没底才好。

    又,西医学以疾病为中心,建立的是疾病模型。故诊治时是集中思维。有某线索就往某模型上寻去。SARS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开始认为是肺炎,后来发现和肺炎模型不符合,又没有一个现有的模型能对得上。姑且称之为非典型肺炎。马上据实情新总结归纳出了非典的模型(诊断标准----认知模型,这同时也就“发展”西医学。),后来一见到发热,都扣下:集中到新模型上的,是确诊病例;集中不上的,是排除病例;弄不准的,是疑似病例。这就是以疾病为中心的集中思维的典型例子。

    以这个思维方式看中医经典,怎么看都得“突破”,因为一个病都没讲明白嘛!更谈不上诊断标准了,何只是一个不科学?

    西医的快速发展,外因是它能借用现代技术,是工具发展了。内因是它不发展不行,因为此前的错了或是太狭隘。 它以病为中心,就是个不得其要,流散无穷的模式。它的医学模式如何发展了?何曾“突破”过?再有个非典型其它什么炎出现,还不是个手忙脚乱?不能从思维方法上看,但见其日新月异便欣欣然欲“突破”中医理论而投怀送抱,以此思维谈中医者可以休矣!, 百拇医药(namoamtb.xl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