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0745
秉持“老西藏精神”前行——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晓琴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7日 《现代护理报》 2007.08.27
     回首从事护理工作的28个冬去春来,她有过辛酸的泪水,但为更多的家庭送去了欢笑;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为更多的人送去了健康;虽然没能尽到对家庭的责任,但为更多的家庭送去了幸福和安康。这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做西藏人民的健康卫士她无怨无悔。

    人物简介:

    刘晓琴女,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机关支部兼职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全区十佳青年护士”;2002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让奉献成为风尚

    平时,刘晓琴还特别同情和关注那些来自偏远农牧区的贫困病人,经常和同事们一道为他们捐款捐物,使他们能得到及时治疗。如今扶贫助困已在医院形成了一种风尚,院里有四位护士自己节衣缩食,却资助了18名特困学生。看到原本收入不高的同事们捐出的几十元、几百元,刘晓琴非常感动,感受到了他们的一片真情和一颗颗爱心。去年,医院在全院建立了“帮贫助困爱心基金”,首批捐款就达到了5万多元,医院自身也拿出20多万元充实到“爱心基金”中,主要用于资助特困病人、困难职工和对口扶贫点的农牧民。
,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刘晓琴随医疗队去阿里地区下乡,那里平均海拔都在4700米以上,汽车颠簸在不是公路的路上。由于没有路标,她们迷路了,车子也陷在砂地里,被困在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原。天渐渐黑了,她们又冷又饿又害怕,直到第二天11时,才被游牧群众发现。淳朴的牧民立即找人把车子抬了出来,送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在巡回的日子里,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疗队的所有成员没有睡过一夜好觉,吃点东西后,肚子胀的像鼓一样。在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支持,恐怕连一天都坚持不住,在刘晓琴的心里早已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

    从事护理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过给自己家庭带来诸多困难的感受。护理工作需常年上中夜班,遇到紧急抢救和突发医疗事件,必须无条件加班加点,没有正常节假日。许多同事得不到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理解,经常发生家庭矛盾。为了让她们安心本职工作,刘晓琴尽力帮同事们调解矛盾,她们私下都亲切地叫刘晓琴“大姐”和“刘妈妈”。在生活中碰到任何困难,她们都会讲给刘晓琴听,刘晓琴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她们。
, 百拇医药
    从零起步

    由于参加工作时年龄太小,又没进过专业学校,刘晓琴最初的工作并没有得到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只要她一走进病房,病人就要求换护士,不让她做治疗。病人的态度让她感到非常委屈,私下里不知哭过多少次。但是性格倔强的她没有服输。业余时间她将自己关在小屋里看书,时常找萝卜练习肌内注射,在自己身上练习静脉穿刺,左手经常是淤血肿胀。

    好学的她感动了老师和同事们,她们主动传授刘晓琴一些护理常识和技能,对她的成长给予了许多的帮助。由于自己起点低,专业理论知识底子薄,刘晓琴也曾犹豫过,产生过退缩的念头。但每当想到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奉献了自己艰辛和汗水的父辈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始终激励着刘晓琴———这个从小就在西藏生活、成长、工作的第二代西藏人。

    在后来的工作中,刘晓琴凭借干一件事就要干好的劲头和毅力,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始终坚持自学理论知识,订阅多种护理书籍和杂志,及时了解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撰写发表了国家级、省级护理论文数十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取得了中专、大专学历,现正参加西藏大学医学院护理本科的在职学习。在组织的关怀、培养下,她也逐渐从一名普通护理人员,成长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管理者。
, 百拇医药
    扎根雪域高原

    众所周知,过去西藏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面对极为艰苦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医疗环境以及每天琐碎、脏累的护理工作,刘晓琴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有过怀疑,一度有转行或随家人调回内地的想法。但就在这时,医院选派她随医疗队赴那曲地区开展送医、送药活动。那里各村镇间相距遥远又不通公路,地广人稀,海拔在4500米以上,坐着都心慌气短,更别说重病人赶路了。除了气候恶劣和物质匮乏之外,基层的医疗条件之差更令刘晓琴震惊,县医院仅有几间土坯房,除了听诊器、血压计等简单的医疗器械和为数不多的常用药品外,几乎再没有其它设备。县医院仅有的几名医生,医疗、护理、供应室等工作一肩挑,他们不怕辛苦、不怕脏累、克服高寒缺氧,为了广大农牧民的健康默默奉献,一干就是几十年。有人说在西藏呆着就是奉献,可他们能无私地为农牧民群众的健康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相比之下刘晓琴认为自己的工作条件比他们优越多了,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们那样安心本职工作呢?这次经历,让她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渺小,坚定了今后要在高原艰苦环境、平凡岗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信念和决心。
, 百拇医药
    一年冬天,刘晓琴所在的科室收治了一位因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功能不全的藏族中年患者。他来自边远农牧区,因医疗条件差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入院时病情已十分危重,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背部、骶尾部已形成大面积褥疮。她带着一名护士立即给患者擦洗身、处理褥疮,协助患者大小便,并为患者安排了特护。一天,患者心跳忽然骤停,刘晓琴立即协助医生抢救。然而就在这时,患者家属紧紧抓住她的衣领并举起拳头朝她挥来,试图阻止抢救工作。他们对病情如此危重的病人,已不抱任何希望,准备带病人回家。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不能因为怕挨打而放弃挽救任何一个生命的机会。刘晓琴挣扎着甩开患者家属的手,顾不上解释,冲进监护室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抢救。几分钟后,患者的心跳、呼吸终于恢复,意识逐渐好转,她才松了一口气。刚回到办公室,纯朴的患者家属已泣不成声地来到她跟前,双手合十跪在她面前。

    刚到传染科工作时经常会收治一些患结核、肝炎、伤寒等病的患者,病人一进病房,老师立即带着刘晓琴给他们洗头、剪指甲、擦洗身子、消毒病人的衣物,帮助病人剪掉打结的头发,完全顾及不了脏累和害怕。有一年,拉萨伤寒流行,因为住院病人多,工作量大,刘晓琴自己也发起了高烧,开始以为是太累,可能感冒了。老师们关切地说:“小刘,你赶紧去查个血吧。”然而,检验结果是刘晓琴也染上了伤寒。医院病床十分紧张,她选择了在家中接受隔离和治疗,同事每天都到刘晓琴家给她打点滴。朋友们私下都说:“你这人怎么这么傻?你是因工作而染病,为什么不住院治疗?”刘晓琴说:“我自己是一个护士,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还是把床位留给其他患者吧。”
, 百拇医药
    1998年,在参加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组织的糖尿病教员培训之后,刘晓琴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同事,培养出一批糖尿病教员。在此之前,刘晓琴所在医院乃至整个西藏地区都没有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机制。通过了解、掌握高原地区气候特点和饮食结构,积极探索高原糖尿病护理特点,刘晓琴协助同事完成了《高原地区糖尿病手册》的编写,并利用媒体做糖尿病知识宣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的高度评价,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糖尿病教员。

    担任护士长后,刘晓琴在医院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加强了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和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的讲解;增强了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主动沟通,坚持每周安排一次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

    2003年,因工作需要,刘晓琴调到护理部工作。新的岗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为了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成立了全院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小组,一方面及时发现护理质量缺陷,定期进行分析和整改;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护士的培训和新护士岗前教育。一批年轻护士通过培训已成长为医院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2004年,护理部组织了医院的首次护士长聘任上岗,使一批学历层次高、懂管理、有创新能力的新人走上了管理岗位。
, 百拇医药
    推进新模式

    挑战新岗位

    秉持“老西藏精神”前行

    刘晓琴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各个科室检查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多年的超负荷工作,她患上了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高原性心脏改变等,但是,病痛的折磨远远比不上刘晓琴对家庭的愧疚。

    刘晓琴心里清楚的明白,在家里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更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由于西藏气候和工作的特殊性,刘晓琴生下女儿三个月就留给年迈的母亲在内地抚养。等再次休假时,女儿却不认识她了,女儿指着照片说:“妈妈不是在墙上吗?”为了和孩子培养感情,刘晓琴只好把女儿又带回身边。平时,女儿的生活和学习全都是她爱人承包。可是刘晓琴的爱人也经常出差,她自己工作又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只有将她放在朋友家中。朋友忙时,只好将女儿锁在家中。孩子倒开水,不小心将水瓶打翻,看到女儿烫伤的皮肤,刘晓琴的心里真的好难过。为此,平时理解支持刘晓琴的丈夫也和她大吵一架。如今,刘晓琴的女儿已参加工作。刘晓琴回顾二十多年来,竟没好好陪女儿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也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职责,深感内疚。刘晓琴深刻体会到,做一个护士不易,做一个医护人员的家属更难。

    在光荣而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刘晓琴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护理人员应该做的事,但是组织上却给了她极高的荣誉。多年来,刘晓琴先后被各级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十佳青年护士”。2002年,刘晓琴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刘晓琴觉得荣誉不属于她个人,而是属于帮助、培养她的组织、老师和同志们,属于默默支持她工作的家人和朋友。

    在刘晓琴心里已深深刻下一种信念:把“老西藏精神”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刻苦学习、扎实工作,在自己钟爱的护理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