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2038
防治糖尿病 控制饮食是关键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30日 《当代健康报》 2007.08.30
     本报记者 尹红博 特约记者 王玉成

    50多岁的李女士患糖尿病6年了,以前生活总是小心翼翼,什么也不敢吃。后来她成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之家会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如今她什么都能吃,血糖控制很好,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

    13岁的真真,身高1.5米,体重达95公斤,平时食欲旺盛,学习紧张且不爱运动,2006年12月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症状,检查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在内分泌科、营养科和康复医学科等多个科室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他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药物治疗,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在2007年江苏省人民医院举办的免费的青少年夏令营中,可以看到不少和真真一样因为饮食不当而患上2型糖尿病的青少年。据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超教授介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6%,其中,城市患病率10%~15%,老年人患病率15%~20%。我国每天有3000人被新发现患糖尿病。而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则是一直在持续增加。如何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仅以“三多一少”判断有无糖尿病不科学

    不少人一直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但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超教授指出,事实上9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缺少这些症状,而仅表现出口干、疲劳、乏力,或出现视物模糊、伤口久治不愈等非典型症状。刘超教授说,以“三多一少”症状判断有无糖尿病是对糖尿病认识的一个典型误区,此外,还有以下四个明显的误区。

    误区一:手脚麻木与糖尿病无关。刘超教授指出,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在于其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他曾接诊过不少因神经病变导致手脚麻木的患者,他们感觉如同穿了袜子戴了手套一样,但很少有人会查一查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和血管病变所致,而不少病人往往由于感觉减退,连图钉扎破脚都觉察不到。据临床统计,因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率比正常人高出25~40倍。刘超教授提醒,手脚麻木,伤口不易愈合不可大意,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 百拇医药
    误区二:感觉舒服就等于控制好了血糖。一些患者在服降糖药时仅仅“跟着感觉走”,感觉舒服了就会停药。刘教授认为,唯一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指标是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而不仅仅是“感觉舒服”。

    误区三:控制了血糖就控制了糖尿病。刘教授谈到,糖尿病的治疗目标讲究对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的综合控制,许多人只注意控制血糖这个单一指标,而忽略其他指标异常的问题。其实,糖尿病是一个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伴随血糖的异常,许多患者还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此在血糖治疗达标的同时,还应将血压、血脂、体重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各种伴发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四:使用胰岛素会成瘾。不少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有强烈抵触情绪,认为打了之后会有依赖性,盲目加以拒绝。刘超教授纠正道:其实使用胰岛素既不成瘾也不依赖,特别对于胰岛功能明显不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主张早期启用基础胰岛素补充治疗。
, 百拇医药
    刘教授总结道:正确判断有无糖尿病的金标准是血糖检查。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不低于4(mmol/l),不超过5.6(mmol/l),饭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饭后超过11.1(mmol/l),这些指标一旦经医生认为超过正常,就可以确定是糖尿病。

    因此正常人尤其中年后,要每年进行一次血糖筛查,及早发现血糖异常。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人,应根据不同年龄把把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其他还有,每3~6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将其控制在6.5%或7%,每6个月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及每年查一次眼底及糖尿病全面评估,这才是科学的控制糖尿病的做法。

    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要注意三点

    糖尿病治疗的长远目标是保持“高质量的长寿生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效地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刘超教授接下来谈到了三条具体内容:
, 百拇医药
    第一,牢记“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就是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坚持“以血糖为中心”,全面关注“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高血液黏稠度”,并有效地控制体重,戒烟,可适量饮酒。只有这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得到遏制,患者才能达到治疗的最终目标。

    第二,关注糖尿病治疗的“点、线、面”。“点”就是患者平时检测的血糖水平,最好能在不出现或少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线”就是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血糖变化的糖化血红蛋白,一般要求在6.5%以下。“面”就是并发症与合并症状况,需要定期监测,积极防治,重在预防。

    第三,加强筛查意识,力争早期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年需要在门诊定期随访,及时筛查,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控制延缓并发症进展的目的。

    刘超教授强调,尽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致残、致死率高,但通过高度的重视,经过系统的筛查与随访,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其危害将会降低到最低程度,由此来确保快高质量的长寿生活。
, http://www.100md.com
    “小糖人”每10年就翻一番

    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几乎每10年就翻一番,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治疗上终身依赖胰岛素。

    但是近年来,随着“小胖墩”持续增加,受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儿童出现“成人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的几率上升幅度十分明显。

    刘超教授认为,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大增,与肥胖儿童增加不无关系。

    由于现在很多儿童营养过剩,快餐吃得多,又长时间用电脑、看电视等,加之运动量不足,都容易造成肥胖症,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另外,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孩子得病的几率就更高了。

    糖尿病孩子容易抑郁
, http://www.100md.com
    刘超教授指出,儿童糖尿病由于发病早、自我管理能力差,给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患者健康带来的问题比成年人更多,而且会给小患者们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就业带来沉重的压力。

    他还谈到,由于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弱,得知患上糖尿病后,很多孩子会出现自卑、抑郁、闷闷不乐等情绪问题,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30%的糖尿病孩子有抑郁症。所以刘教授建议家长对于那些生活在压力中的孩子,家长、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控制饮食是防治关键

    刘教授表示,孩子得了糖尿病,无论是1型还是2型,饮食控制是治疗的关键。所以他建议青少年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尽量减少荤、甜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粗粮、谷类等食物。

    此外,父母应该控制孩子进食的分量,适当控制甜食。最好是全家吃同样的食物,不要让其他人吃甜食,而患病儿却不能吃,这会引起不必要的争吵。
, 百拇医药
    另外,糖尿病孩子平时要多运动,培养多样的兴趣,“小胖墩”们要加紧减肥。一些家长在患病孩子上小学后,非常紧张,担心孩子在学校乱吃东西,甚至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刘教授认为这又走进了一个误区。

    其实,糖尿病儿童可以参加各类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但必须有人科学督导他,调整生活习惯以适应活动量。运动量增加,病人血糖会降低,当天可以减少胰岛素注射量,或多吃一点食物。

    再者,刘教授还强调,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对于那些生活在压力中的孩子,家长、医护人员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刘超教授还提醒说,家长一旦发现儿童、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口渴、消瘦、胃口不适等症状,最好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检查,尽早排除糖尿病隐患。

    专家档案

    刘超,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百拇医药
    擅长内分泌疾病疑难杂症,尤其是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的诊治。198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199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近年来,先后在德国Ruhr大学、Eseen大学、德国胰岛移植中心、美国UMASS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Joslin糖尿病中心留学、研修与学术交流。曾被评为省级科技标兵、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目前系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5部,包括《内科学》、《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等。承担并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基金和四项省级科研课题。

    目前任中华内分泌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南京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地方病学会常务理事。

    并担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继续医学教育》、《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江苏医药》和《标记免疫与分析》等学术期刊编委或特约编委。,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