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2787
新药研发巨大需求下的艰难跋涉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9.01
     8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近几十年来,新型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并且往往跨越国境向世界范围传播。该报告指出,自1967年以来,至少有39种新的病原体被发现,包括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和SARS病毒。在新型疾病日渐肆虐的同时,大流感、疟疾和结核病等传统疾病也在不断产生变种、增加抗药性。这些新型和传统疾病将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希望更多的新药加快其面市的步伐,人们不仅热切地期盼着根治、预防传统疾病的新药,也在迫不及待地期待着能“制服”新型疾病如SARS的新药早些出现。可惜的是,药品开发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在欧美开发一个全新药物通常需要10亿美元、12~15年时间。一方面是对新药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荆棘密布的研发之路,中外制药企业都在面临巨大的挑战。

    ▲巨头纷至沓来

    除了人类对于保障自身健康的需求外,驱动新药研发的另一个巨大动力是制药企业的利益需求。“专利药物在跨国药企的赢利中向来占据决定性的地位”,阿斯利康全球生产运营部执行副总裁大卫·史密斯表示,专利药物的销售额占到阿斯利康销售总额的85%以上。全球知名的医药信息咨询公司IMSHEALTH报告指出,2006年,美国制药公司拥有的市场价值达190亿美元的处方药专利保护到期,2007年专利保护将到期的处方药市场价值约100亿美元。跨国药企的利润支柱正在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发成本较低、科研人才众多的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
, http://www.100md.com
    继礼来在中国成立新药投资的风投基金后,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近日相继宣布将在中国成立全球新药研发中心,并加大在中国的产品设计以及研发外包的采购数量。葛兰素史克还透露,其旗下的投资基金一旦获得机会,便会迅速进入中国,积极收购其他企业的即将进入临床的成果。

    以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为例,其药品研发年预算高达80亿美元。2005年10月31日,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该研发中心为全球药物研发提供支持与研究协作,也为在中国和亚洲地区提供组建战略联盟的机会。辉瑞中国研发中心的研发内容包括发现、发展和建立研发合作关系,增加在亚洲的研发能力,以便能够为公司全球的各种研发计划的执行提供支持。该中心还同时承担辉瑞全球I-IV期的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的准备工作,并成为辉瑞公司资源的一部分;设有一支专门从事全球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研究的团队,为企业安全规范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某些主要瞄准中国市场的研发中心相比,辉瑞中国研发中心着眼全球,所从事的医学试验不仅局限于中国和亚洲地区,还将成为辉瑞全球研发中的不可或缺一部分。
, 百拇医药
    ▲机遇挑战并存

    跨国制药企业加大在中国新药研发的力度,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新药研发将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一家本土企业的老总认为,中国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有限,没有实力将一个项目从头“跟”到尾,外企的介入使得本土企业的新药研发项目有了得到实现的机会。

    2006年8月25日,阿斯利康在上海宣布,公司未来两年将投资1400万美元,携手药明康德公司进行有关化合物合成方面的项目合作。该项目已于2006年4月正式启动,是阿斯利康未来三年在中国1亿美元药物研发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明康德董事长兼总裁李革告诉记者,针对此次与阿斯利康的合作,药明康德设立了专属此项目的阿斯利康实验室和一支由60个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经过双方科研人员前期的交流磨合,截至6月底,该实验室首批已递交了超过3500个化合物,为接下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合作双方对未来非常乐观,相信合作结果将是双赢的——通过合作,阿斯利康加快了向中国本土企业输送和共享其研发经验,推进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本土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全球药物研发趋势,积累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还可以提升本土研发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可以为中国医药消费市场带来更多更好的医药产品;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 http://www.100md.com
    但是,像药明康德公司这样在跨国研发本土化热潮中获利的企业毕竟是少数的。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说,感受到的应该是压力和挑战。国家发改委2007年5月份发布了《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其中提到:医药行业外商投资发展呈现出从简单的加工分装箱上下游产业延伸的特点,为降低生物医药的研发成本,发达国家的跨国制药企业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研发环节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获取我国即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药企还在尝试进行新药投资的时候,跨国药企在这方面的脚步已经可以用“奔跑”来形容了。最终,一直靠仿制药低价与跨国药企竞争的局面将被打破,跨国药企的一系列举动会对本土制药企业形成巨大冲击。

    本报记者 张旭

    ★盘点

    ▲诺和诺德:

, 百拇医药     2002年1月25日,诺和诺德总部做出惊人之举,把丹麦总部之外的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设在中国。作为第一家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的跨国药企,诺和诺德敢为天下先的举措赢得了媒体一片喝彩。研发中心运转两年后,迁至更富研发氛围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2005年11月,诺和诺德公司宣布扩大在北京的研发中心规模,在随后的两三年中,其员工人数增加了一倍,从30人增加到60人。

    中国研发中心并不是为中国市场量身订做的,其课题与全球同步进行,主要专注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未来,诺和诺德将在这三个领域继续加大投入。

    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总监王保平博士介绍说,若这三个领域完全投入运作,中国的研发中心将在未来不仅对诺和诺德研究组织的核心生物技术做出贡献,还可以在公司的核心领域内提出并实施创新药物的开发项目。这次规模扩大是诺和诺德研发中心跨入国际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诺和诺德全球首席科学官唐迈之博士说:"北京的中心在我们全球研发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是我们与中国优秀的科研组织进行合作的桥梁。"
, 百拇医药
    ▲罗氏:

    2004年10月30日,罗氏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开幕典礼。

    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由罗氏全资拥有并属于罗氏全球研发体系,是罗氏在美国和欧洲以外建立的第五个药品研发中心,也是罗氏在亚洲建立的首个全资拥有的研发中心。该中心与另外四大研发中心协作,直接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致力于医药化学领域先导物的发现和优化的研究,专攻药物化学领域,开发临床候选药物;研发中心也寻求与国内公司、医院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共同致力于药物研究合作;同时,也将为国内科研机构提供参与国际业务和技术时间的平台。

    2006年10月,罗氏在华设立了创新化学奖,以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推动以化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加强全球范围内科研机构与制药行业之间、年轻科研人员与国外顶尖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该奖项每年评出一次。
, http://www.100md.com
    ▲辉瑞:

    2005年10月31日,辉瑞公司在上海宣布,辉瑞中国研发中心成立。此中心主要为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药物研发提供能力支持和生物统计专业技术。此后,辉瑞又在中国启动了一系列合作项目,为该中心投入2500万美元。该中心还负责为辉瑞公司亚洲的其他运营部门提供支持,对员工进行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技术培训。

    2007年2月初,美国辉瑞公司前全球研发资深副总裁西蒙·坎贝尔博士,被聘为中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与他同时获聘的还有瑞士罗氏公司前资深副总裁塔玛斯·巴菲特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研究员认为,两位专家的加盟将有效地扩展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创新药物研究战略视野,增加下游开发的经验,促进对外合作的步伐,提升国际竞争的能力,使中国在世界医药创新领域占一席之地。

    ▲诺华
,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6日,跨国制药企业诺华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生物医学研发中心。这是其在华的首家综合研发中心。这也是诺华在全球范围内的第八个生物医学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初期投资1亿美元,该项目也是迄今为止诺华在华最大的投资项目,肝癌、胃肠道癌症等将是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初期的工作重点。

    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总裁马克·费什曼博士高度评价了上海,称这里"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全球科学中心",对为了发现新药而进行的科研探索,"是一个绝佳胜地"。

    据悉,该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于2007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二期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可容纳近400名科研人员,于2007年7月动工。

    西方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对诺华斥资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多次给予大篇幅报道,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跨国公司越来越肯定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http://www.100md.com
    ▲阿斯利康:

    2007年3月23日,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宣布,拥有尖端科技的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落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并于2009年底建成。

    阿斯利康全球药物研发执行副总裁JanLundbert(严伦博)表示,在中国创建"创新中心"的决策是公司总部对中国科研水平充满信心的体现。此外,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中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阿斯利康研发部门已认识到亚洲人的病理机制、癌症类型与西方人有所不同,因而,需要根据中国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展临床研究,以探索医治中国病患者主要疾病的新药。

    该创新中心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癌症领域--不但专注于探寻疾病治疗方案,还将建立中外科研交流的平台。此前,阿斯利康公司已宣布,未来3年内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用于研究和开发创新型药物,以造福中国病患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