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2754
在创新中谱写美丽人生——记解放军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3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9.03
     上世纪60年代初,她首创了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的“鞘内注射法”;70年代,她首先发现了中药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研制出了降酶新药;80年代,她的研究大大降低了慢性重症肝炎的死亡率……她认为,医生治病救人,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一个勇敢者

    陈菊梅说,救命就得争分夺秒,为了救命,医生要敢冒风险,敢承担责任。

    1963年的一天,302医院门诊部挂号室门前,躺着一位年轻的男病人。只见他嘴唇紧闭,两眼呆滞,四肢僵硬,全身痉挛,头颈直勾勾地弯向后背,身体呈反弓形,处于昏迷状态。病人家属着急地说,他们是特地从沈阳赶到北京求治的,但先后有3家大医院都不敢收治。无奈之下,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302医院。值班医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来时任科副主任的陈菊梅。陈菊梅俯下身去,仔细审视完病人后,果断地说道:这是脑炎后遗症,再也不能拖了,赶快收下救治。
, 百拇医药
    病人住院后,陈菊梅和其他医生花费大量心血,查阅了许多资料,甚至整夜都在思考救治方案:如果给病人全身用药,副作用会很大;如果局部用药,副作用就会少一些,但从什么部位给药最合适?用药后效果会是什么样子呢?陈菊梅把各种方案进行了通盘考虑,又逐一权衡了利弊得失,最后和王凝芳等医生一起商量,决定大胆创新,独辟蹊径,从病人的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入适量的地塞米松等药物……一个月后,病人僵硬的肢体逐渐松软了,呆滞的眼睛又能转动了。4个月后,这位担任外语教学工作的年轻人重新走上了讲台。

    首次成功使用乙脑“鞘内注射法”的陈菊梅在事后总结时说,作为医生,遇到疑难病症并不可怕,只要谨慎从事,大胆创新,就有成功的可能。正是靠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陈菊梅后来又有了一个“首次”,这就是在国内首次使用“免疫诱导剂”加“胸腺素”的方法治疗早期乙型脑炎。

    1969年元旦刚过,陈菊梅作为302医院医疗队副队长被派往陕西黄龙县农村。在条件简陋、人手不够的情况下,44岁的陈菊梅负责搞麻醉工作。为了减轻术者的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既然是试用,总得有人先试一试。谁先试?陈菊梅自告奋勇地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而对试验所存在的风险,尤其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很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负责操作的同志担心失手,显得有些束手束脚。陈菊梅鼓励说:“不用担心,大胆地试吧。”然而,由于操作者紧张,不慎穿透了“硬膜”,结果,陈菊梅晕了三天。陈菊梅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使医疗队的成员和当地群众深受感动。后来,陈菊梅带领医疗队的同志总结经验,找准了操作要领,终于使这种麻醉方法获得成功。
, 百拇医药
    ▲一个坚持者

    上世纪70年代初,陈菊梅每天都在考虑: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是什么原因?选用哪一种药物可以降下来?她查阅了本院700多份病历,其中仅有50份病历记录病人是转氨酶正常后出院的,其余都是非正常转氨酶出院的。对那50份病历,她分别做了卡片,经仔细分析,50份病历记录的几乎是50种治法,找不出可循的任何线索,很难进行研究。看来这条路走不通。

    对非正常转氨酶出院的病人,她进行了信件随访,自己花钱发了200多封信做调查,问病人出院后转氨酶正常没有,如果正常了,是吃什么药正常的。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她只收到4封回信。哪种药物有效,还是无法继续探讨。

    她又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地方医院,并亲自走访了一位教授,想咨询一下他们对降酶有什么好办法。这位教授听说五味子可以降酶,但他们用五味子降酶却都未能降下来。这样,第三条路又走不通了。

, 百拇医药     陈菊梅没有泄气,又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了本院的病人身上。恰在此时,一位先后7次住院的六旬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她问:“以前您的转氨酶多次升高,都是吃什么药降下来的?”老人说:“我每次转氨酶波动时,都伴有睡眠不好。现在只能靠安眠药入睡。吃了药才觉得舒服,转氨酶也才能降下来点。但一停药就又升高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菊梅又问:“您吃的是什么药,哪里生产的?”老人回答:“我吃的是上海某制药厂生产的安眠片。”陈菊梅就让老人拿出说明书来,一看,该药成分中有五味子。

    又是五味子!难道这五味子就是降酶的有效药物吗?为什么地方医院及本院用五味子降酶却未能降下来呢?浓厚的兴趣,使陈菊梅瞄准五味子,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陈菊梅起初直接用五味子煎汤让病人服用,结果证明这样用五味子不能降酶。它的有效成分在哪里?陈菊梅带着药房的同志,把五味子的浆果烤干磨成粉,再加上茵陈、大枣、蜂蜜,做成两钱重的蜜丸。为了观察疗效,陈菊梅先让转氨酶在200单位左右的9位病人试服,结果服药后第一周,有3位病人的转氨酶降至正常,第二周又有4人降至正常,另外两人也有所下降。这一令人欣喜的试用效果,引起了全院上下的密切关注。经院里研究同意,又在全院范围内扩大试用范围,先后共有280多位病人服用,进一步肯定了蜜丸的降酶效果。
, 百拇医药
    陈菊梅在1973年第9期《新医药学》杂志上发表了试用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学术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她自己也尝到了成功的甜蜜。

    ▲一个领跑者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曾高达85%以上,降底病死率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七五”期间,总后卫生部决定,把降低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这一临床难题,交由302医院牵头完成。陈菊梅勇挑重担,把这一难题当作自己的首选攻关课题进行研究。

    在近4年间,陈菊梅深入临床科室,逐个进行个体研究,亲自找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面对面地了解治疗效果,力争全面细致地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为科研攻关打下坚实的基础。她还与许多患者保持着长期联系,到患者家中走访,力求掌握出院患者的康复情况,为深入研究创造条件。

    陈菊梅带领协作组先后治疗、观察和分析了600多位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205例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总结,做了70例尸体解剖检验。在做科研课题总结时,陈菊梅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的更明确、更具体的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澄清了慢性重型肝炎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种种模糊认识,为早期及时救治病人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这一分期诊断标准,于1995年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更为可喜的是,陈菊梅首先拟定了我国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模式,提出了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中西医辨证施治、预防合并症等综合治疗的科学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治该病的最佳方案,使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降到了40%左右,这无疑是慢性重型肝炎治疗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陈菊梅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创新中谱写着自己美丽的人生。在她50多年的医疗生涯中,获得了多项大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

    陈菊梅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在传染病领域树立了一座令人羡慕的丰碑。

    本报记者 杨六香 通讯员 黄显斌, http://www.100md.com(杨六香;黄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