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34期
编号:11485573
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溃疡促发基因(dupA)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6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34期
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溃疡促发基因(dupA)的研究

     目的 寻找与特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相关的毒力因子。

    方法 采集不同地区和不同疾病来源的大量菌株样本,使用多聚酶链反应和Southern杂交方法,比较14 个Hp同源基因与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和白介素(IL)-8水平的关系。比较暴露在低pH条件下,临床分离菌株和等位基因突变菌株的存活情况。采用基因替代敲除技术构建jhp0917-0918全基因突变菌株。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基因与某些转录因子[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SRE)、核因子(NF-?资B)、活化蛋白(AP)-1和cAMP反应元件(CRE)]活化的关系。

    结果 我们共检测了500株来自各地的Hp ,120株来自胃炎、140株来自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110株来自胃溃疡(GU)和130株来自胃癌。只有一个名为dupA (十二指肠溃疡促发基因)的基因,与一种特殊的DU临床症状有关。在DU 中,dupA 的阳性率为42%,而在胃炎的阳性率为21%。该基因与胃窦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和IL-8水平呈正相关,与胃萎缩、肠化和胃癌呈负相关。dupA突变菌株与胃上皮细胞共孵育的体外试验结果显示,dupA在IL-8产生、IL-8启动子转录因子的活化和Hp在低pH条件下的存活中起某种作用。

    结论 dupA是一个新发现的与DU发生危险性增高、与胃萎缩和胃癌发生的危险性降低有关的指标,其促发DU和抑制胃萎缩和胃癌的特征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都很显著。

    陆红

    40岁,199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2003年6月获医学博士(消化专业)学位。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在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副研究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并参与了多项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发表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7篇,累积影响因子34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