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36期
编号:11491619
自杀的心理社会应激和心理危险因素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36期
     自杀包括自杀行为、自杀企图和自杀意念等,并未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种类,但与当前公认的疾病医学模式相一致的是,研究者们往往结合心理、社会、生物学这三个因素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

    由于探索自杀相关的生物学因素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学者将相关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定为主要研究方向。根据一些自杀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结果,心理社会应激和某些心理因素在自杀行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社会应激与自杀

    在自杀现象中,几乎处处都可以观察到生活事件的影子,自杀者在实施自杀之前常遭受到应激性负性生活事件,特别是一些诸如羞辱、丧失、失败或受到威胁等事件。

    在青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生活事件是人际关系丧失或人际冲突,其次为违法事件或受到惩罚。与没有自杀行为的同龄人相比,有自杀行为者遭受应激的数量更多,程度更严重。
, 百拇医药
    我国青少年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应激源是学习压力和学业受挫,以及由此引起的青少年和父母或其他家人关系恶化。这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常见原因,应该引起家庭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导致成年人自杀风险增高的重要生活事件有人际关系的丧失和人际冲突(包括离婚、激烈的家庭矛盾、失业、居所变更和退休等)、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老年人自杀风险增高也与家庭不和睦和家庭冲突相关,家庭冲突可能源自与老龄化相关的应激源,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的老年人更易于自杀。

    国内研究提示,家庭冲突、恋爱婚姻受挫、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失业等事件位于自杀危险因素的前列。与自杀相关的一些生活事件可能是自杀者个人的行为造成的,而物质滥用(酗酒、吸毒等)和精神疾病往往引发一些特定生活事件如分离、家庭矛盾、经济问题和失业等,从而导致自杀风险的进一步增高。

    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或不治性疾病,也是一个重要应激源,对于老年人尤为如此。健康状况恶化、躯体疾病以及因体质恶化所导致的能力下降,在自杀行为的积累中起到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健康问题对自杀的影响越来越大。慢性疾病患者除了因伴随抑郁症状导致自杀风险增高之外,疾病的久治不愈及增加患者家属心理和经济负担等情况,都可能成为自杀行为的直接原因。

    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也是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由此引起的自杀现象的特点是,个体的社会隔离程度高,孤独感强烈,社会支持差,以及缺乏亲密的、可以信赖的人际关系。

    自杀的心理危险因素

    虽然心理社会应激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但这种联系也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通过某种中介作用相联系,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经历应激的人都会自杀。因此,只有结合自杀者的个人特质进行分析,将易致自杀的各种危险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自杀现象。

    同自杀行为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某些特定的气质、人格特质、心理易感性和认知及应对方式等,这些心理因素常常导致个体以负性的方式应对所感受到的应激。心理因素是连接应激和自杀的桥梁,这也是上述心理学成分的共同作用通路。
, 百拇医药
    国内研究提示,大多数自杀者性格内向,感情相对脆弱,往往经受不起情感变化的强烈刺激,有时对正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刺激就可能导致其情感爆发,而产生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

    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与自杀高风险相关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质不同(表1)。有自杀行为的老年人常有无望感、认知模式僵化、适应功能差、固步自封以及武断的个人行为方式。这些心理特质和人格特质常有“根深蒂固”的特点,相对难以改变,往往阻碍自杀干预工作的进行。

    近年来,在上述心理成分中,无望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无望感同自杀观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密切相关,其相关程度甚至超过了抑郁症对自杀的影响,同时也是自杀的一个可预测因素。

    无望感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无望感可能是独立于抑郁症之外的,并且可以同时存在于多种精神障碍之中。这提示,对有自杀观念者除了进行精神疾病状况评估和治疗,还需要对其无望感进行独立的评估和处理。
, 百拇医药
    冲动性和(或)攻击性及神经质(包括抑郁和退缩素质)是两种气质类型,同自杀高风险密切相关。青年人和成年人的自杀风险不断增加,可能与精神疾病无关,而与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及品行障碍、酒精和物质滥用、冲动性行为、过度猎奇行为和童年期创伤经历有关。

    对自杀预防工作的启示

    针对自杀行为的上述危险因素,制定自杀预防策略应从社会“大”环境和个体心理“小”环境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以人群为基础制订减少社会不公平和社会歧视的干预计划,这些计划能够改善社会环境的平等性,并且在此环境下能使自杀预防措施发挥最佳作用。

    其次,发展公共精神卫生计划,提高公众保持精神健康的能力以提高其顺应性,并满足暴露于应激状态下的人们心理社会需要。

    更长远的自杀预防工作的目标,应当以学校为基础制订提高个体能力和减少应激的干预计划,以减少与自杀行为相关的行为,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生风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