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三届国医大师 > 周岱翰
编号:11492355
周岱翰学术思想集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03期
     李穗晖 方 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岱翰教授为广东汕头市人。196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治疗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载。周教授熟读中医古籍和各家学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传统治疗方法的应用,对中医肿瘤学研究屡有建树,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推崇《伤寒杂病论》,诠释中医肿瘤学

    周教授认为,祖国医学古籍论述虽没有“癌症”、“恶性肿瘤”的病名,但对癌瘤的认识和论著源远流长,中医论治癌瘤经验分散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仅有从不同侧面进行零敲碎打的记载,对癌瘤的认识局限,且常有法无方,或有方无法,或方法相悖。遵张仲景“观其脉诊,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中医肿瘤学的辨证施治规范亦不离《伤寒杂病论》之法度,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在何脏何腑,灵活运用六经辨证方法。治病不离法,又不为法所拘。周教授潜心研究各家学说,在其论文和著作中提出中医肿瘤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学术内涵:中医肿瘤学就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防治癌瘤的理论与临床的专门学问,癌瘤发病的病机是“毒发五脏”,学术内涵包括肿瘤中医病因学及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中医肿瘤治则及治法研究、抗癌中药筛选及验证、中医肿瘤临床及中西医结合抗癌研究、癌症中医康复治疗、中医古籍的肿瘤文献理论研究等。
, 百拇医药
    师古而不泥于古,继承中不忘创新

    历代名医的榜样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启迪了周教授的临床研究,他注意到中医学整体观念,以人为本这些特色,基于临床中部分癌病患者化疗后肿瘤或有暂时缩小,但身体虚弱致生存期缩短,而长期服中药者瘤块缩小不明显却能长期生存,于20年前就提出“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癌特点之一,今天,基因学说认识到肿瘤是物种进化过程的伴随产物,要把肿瘤当慢性病看待,带瘤生存的观念已为中西医所接受,并作为患者临床受益体现在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中。周教授治肝癌强调清肝利胆,健脾益气;治肺癌首重解毒除痰消瘤,益气养阴补肺;治晚期癌瘤主张寓攻于补,虚中求实,主张土健以灌四旁,论治不忘补中;研究癌症食疗,推崇辨证配膳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大法。擅长辨病与辨证结合,内治与外治并用。认为继承前人经验应尊古而不泥古,倡导学科兼容,开拓创新,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肿瘤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古代无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今人的辨证论治就面临放射损害和免疫排斥这些新挑战。放射线治癌是当前治癌主要手段之一,他首先提出放射线的中医属性是“火邪”、“热毒”,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的辨证当归属温病范畴,把温病辨证理论体系应用到“放射病”的辨治上,拓展与补充了温病学说;通过总结器官移植后病人舌脉证候和病机,提出供体器官植入受体在本质上等同“外邪入侵机体”,人体“正气”驱邪功能就产生一系列的应答,机体正邪交争表现为湿浊、热毒乃至神昏的证候,治疗思路是益气解毒来疏导、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以逐渐“同化”、接受供体器官,即重建使用抗排斥药后受影响的人体机能,从低级平衡过渡到新的高级平衡(阴平阳秘)。
, http://www.100md.com
    兴学重教,为中医肿瘤学科培育人才

    周教授强调理论培训和专科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才梯队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周教授率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开办并主讲《中医肿瘤学》课程,先后编写广东省中医肿瘤专科班教材和大学选修课———《中医肿瘤学讲义》,在1983年起连续3年举办“广东省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1990~2007年间多次举办全国中医内科肿瘤高研班,为各级医疗单位培养、输送近百名中医内科肿瘤高级人才及骨干力量。弘扬岐黄医术、拓展中医特色是周教授数十年来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多次出国讲学,足迹遍及欧、美、亚、澳等20余国,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作为中医教授,登上西方学术论坛和高等学府谈阴阳、讲伤寒、论气血、辨虚实、写论著、收弟子,被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聘为博士生导师。

    致力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和建立中医肿瘤临床诊疗规范
, http://www.100md.com
    周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便注重现代医学实验与中医肿瘤临床结合进行研究,如莲花片、清肝消癥丸治疗原发性肝癌,鹤蟾片、清金得生片治疗支气管肺癌的研究,中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等,并根据中医肿瘤学的发病特点,建立了多种相关证型荷瘤动物模型,利用现代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优势,进行中药复方多环节多靶点作用机制阐明中草药抗癌作用机理。

    中医肿瘤学获得多学科协同作用的发展,同时又受学科标准化、规范化不足的挑战。周教授对《易经》提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深有体会,认为这一至理名言亦是中医学完善、发展、进化的缩影,中医学术体系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他认为中医肿瘤临证中疗效的提高受制于不同的癌或同一种癌的不同病期或曾有的不同诊治经历,皆有相应不同的治疗方案,建立中医肿瘤规范化诊疗方案,确立中医症状、证候量化标准及中医肿瘤疗效评定标准,这个过程是加强中医肿瘤学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医药治癌的特点在于病灶稳定率较高、生存期较长,表现为带瘤生存,并在抗复发转移方面具有潜在优势,而单纯局部缓解率作为评定疗效的标准不能完全反映中医药的疗效。他提出引入生存质量评价指标,有助于解决“中医疗效无法客观评定”的问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