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4797
继往开来 文献是本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07期
     焦振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传统有两个要素:一是从历史传沿而来,二是具有鲜活的价值。中医的传统性要从文献中去追寻。按照朱熹的解释,“文”是典籍,是书面的记载,“献”是贤人,是口头的传述。孔子认为需要通过遗存的文献和贤人的讲述来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经过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和《春秋》被后世称为“六经”。孔子以他的思想去整理文献,评价文献,文献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思想。所以,“文献”一开始就跟思想有着必定的渊源。

    文献是中医之所以“传统”的依据。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成套的院校教材,文献却并不因此而暗淡,反倒愈加生动,因为教材所表达的终究来自文献。“藏象学说”对五脏的功能以及其各自的体、窍、华、志、液的表述,大致赋予了传统文献内涵一种现代表达形式。其实,还不仅如此,院校教材所表达的与文献中所蕴涵的相比,还只是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这是我们不能不重视文献的原因之一。其次,中医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综合的学术,不是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中医的优势绝不仅在于一方一药,而在于对自然、生命、疾病、对治疗原则及方法等等的感性而又理性、科学而又人学的认识方法,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知识。许多的中医大家虽已仙逝,但他们的学术却凭借着文献留给了今人。其三,中医的传统性还体现在它与传统文化的密切相关。中医的学术在当年的文化氛围中流衍嬗变,自然受到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并与其相为交融,共为一体。因此,文献不仅承载着中医的学术,而且反映着当年的社会文化。要理解并掌握中医的本质性内涵,忽视思想与文化的角度,显然是无法真正“登堂入室”的。
, 百拇医药
    文献对中医来讲太重要。离开文献,我们将会与历史隔开,我们将弃先贤的智慧于不顾而孤身前行,我们将走向我们无法预测的未知之境。

    按照传统的理解,“文”是典籍,“献”是贤人。所以,穿越历史的沧桑而留存至今的著述是文献,当代名老专家们已经形诸文字或尚未形诸文字的思想与经验也是文献。从文献载体的材质看,以传统介质如简牍、缣帛、纸张等为载体的著作、刊物是文献,以新型介质如光盘、软盘等为载体的各类信息也是文献。各种各类的文献承载着中医学术方方面面的内容,分别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用途。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医学术在公理性之外的个体性,在普遍性之外的特殊性。基于个人知识结构、临床经历、思维方法和直悟能力的个体性、特殊性的学术,是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术内容一般尚未形诸文字,却在名老专家们临证、演讲或其他活动的时刻闪烁着独有的光彩。这便是中医文献中“献”的部分。这些丰富而珍贵的经验与思想不仅仅是他们勤苦求索的个人心得,也具有对于中医学术而言的整体意义。因此,文献不止是那些尘封在馆阁之中的苍黄纸页,也包括鲜活在我们身边的思想和语言。
, 百拇医药
    重视文献并重视文献的整理研究,是国人的传统。孔子删定“六经”,是铁定的文献整理,却由此衍生出了一种伟大而繁富的思想。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等整理文献,中国学术从此流分派别。在医学,《黄帝内经》既然承载着先秦至西汉的学术,因而其最后成书必带有文献整理的意味。《伤寒杂病论》因“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成,自然不能排除文献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唐代王冰整理《素问》,不仅使“三皇遗文,烂然可观”,而且大大地丰富与发展了原文献的思想和方法。宋代校正医书局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医文献整理,现存中医典籍性文献如《素问》、《灵枢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都是通过那次整理才得以流传后世并对以后的医学发生巨大影响的。所以,文献整理可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要整理文献,仍然是要遵循传统文献学的原则和方法,因为它们经过了千年的考验,成熟而且可靠。当然,文献整理在于沟通古今,因而在表达方式上要靠近今人,不必也不能再拘泥于“某者,某也”的格式了。但是,能否切实遵循传统文献整理的原则和方法,是文献整理是否成功,是否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学术发展要求的关键。

    “继往开来”本出自南宋朱熹的《中庸章句序》“继往圣,开来学”语,朱熹还曾说过“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的话。对于今天的中医而言,无疑要“继往开来”。只有切实“继往圣”,才可能真正“开来学”,而后“有大功于斯世”。对于中医这样一门传统的医学,它的历史正是前人于今人的丰厚馈赠。文献所承载着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以及情感,既是珍贵而丰富的,也是我们轻易不敢说已经了然于心的。当时代将“继往开来”的责任赋予我们的时候,当我们想要“有大功于斯世”的时候,千万不可漠视、轻视乃至无视文献和文献的整理研究,因为文献是我们出发的起点,也是中医学术的根基所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