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管理 > 参考资料 > 医院管理总论、专论
编号:10361949
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 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陈敏章)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在卫生工作中坚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遵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原则,努力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不久,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亲手为我国卫生工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由国家兴办各类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和建设专业生产的同时,由国家兴办各类服务机构,培养和建设专业卫生队伍;在城市建立职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在农村建设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培训乡村医生,逐步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群众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党和政府通过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倡“以讲光荣,不讲卫生为耻辱”,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除害灭病活动,同不卫生、不文明的习惯作斗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举措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人民健康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十年“文革”动乱对原有的卫生管理体制和一些卫生机构带来严重破坏,卫生人才的培养一度停顿,卫生装备条件和服务能力有所下降,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积弊,也困扰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卫生系统在全社会改革开放形势推动下,以增强发展卫生事业活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和推进卫生领域的改革与开放。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62号文件),1989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10号文件),1992年卫生部制定《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34号文件),针对卫生事业的筹资渠道、办医模式、补偿机制、服务价格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挖掘卫生资源的潜力,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卫生服务范围,改善城乡卫生服务条件,以缓解长期困扰我们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并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卫生改革与开放加快了卫生事业发展步伐,缩小了我国医学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城乡居民的卫生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卫生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有些改革措施缺少全局考虑,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正如《决定》中所指出的,卫生改革取得了成效并正在逐步深化。

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使我国卫生事业充分显示了保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卫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到1995年全国已建有各类卫生机构19万个,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造就了一支拥有537万卫生人员和133万乡村医生、卫生员的卫生队伍。

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长足进展,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已达到126所,年毕业生5.6万人;中等医药院校551所,年毕业生9.2万人;并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跨世纪人才。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在防病、治病的各个领域的应用产生显著效果,如中药青蒿素研制开发使耐药性恶性疟疾的防治取得公认的突破性进展;大面积尝试烧伤治疗、手的再造等显微外科技术、晚期转移性绒癌的根治、小肝癌早期发现与治疗、食道癌病因研究和综合防治、用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至1995年全国建有中医医院2,52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民族医药院校30所,中医药科研机构77所,初步形成了中医药的医、教、研体系和中药产业构架及经营网络。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断推进,到1995年底已有50%以上有县达到农村“初保”规划目标的低限标准。

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初期的除四害、打扫卫生,发展到今天党政军民共同创建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发生了质的飞跃。通过评比检查,树立了一批示范的卫生城市,全国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6个,在定期评审中取得卫生城市称号的156个,不少城市卫生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村改水工程取得显著进展,80%以上农村的饮用水卫生条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有4亿人吃上自来水。长期不被重视的厕所改造问题,也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而且涌现了一批不同类型的改厕示范村、乡、县。

卫生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颁布了食品卫生、药品管理、传染病防治、国境卫生检疫和母婴保健等5部卫生法律;还制定了22件卫生行政法规和数百件卫生规章。卫生执法监督队伍不断加强,卫生工作正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卫生事业的发展使我国防病治病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五、六十年代就集中力量消除许多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963年消灭了天花,比全球范围内的灭绝提前了十多年;血吸虫病的控制虽然经历了一段起伏,但总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1995年末391个流行县中已有278个达到消除和基本消除的标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85%,麻疹等四种儿童传染病的发病数比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0%以上;1994年基本消除了丝虫病;1995年以来,未再发现国内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株;消灭麻风病的斗争已进入最后攻关阶段;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从70年代的7061/10万下降为1995年的176.2/10万;大骨关节、克山病、高氟病、甲状腺肿等地方病病区不断缩小,受威胁人口逐渐下降,发病患者显著减少;为了防治碘缺乏病,国内已有80%的省市普遍食用碘盐;妇幼卫生保健及妇女子宫脱垂等常见病的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全球7779所爱婴医院,中国占2957所;老年病防治研究已有较好的起步。

综合反映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如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下降为1995年的31.4‰,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人降为61.9/10万,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提高到70岁,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抛掉“东亚病夫”帽子的愿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成为现实。

广大卫生人员为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卫生水平,在日常工作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每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大批卫生人员召之即来,奔赴防病救灾第一线,救死扶伤,艰苦奋战,表现了无畏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多次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大大减轻了灾区人民生命与经济损失。卫生战线已故的老一辈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林巧稚、张孝骞、黄家驷、诸福棠,还有“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等,他们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热诚培育新人的业绩,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大多数卫生人员为人民健康服务,任劳任怨,尽心尽责,涌现出“白求恩奖章”获奖者赴雪芳、方圻、耿士英、郭维淮、南忠、“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张振玉、周礼荣、“模范医学教授”姜泗长、“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人民防痨专家”王德理、“模范军医”吕士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秀瑛等以及“模范护士”朱瑞雪等一大批先进典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和国际社会的好评。许多卫生科技人员知难而进,勇攀高峰,在人类征服疾病的进程中,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

回顾建国以来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与重大决策符合国情,符合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是正确的、成功的。我国卫生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内容有: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卫生工作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明确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事业的发展要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纳入总体规划,党和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预防为主,在一定时期内突出重点,集中利用有限卫生资源,多部门协同作战,依靠科技进步,丰富防治疾病手段,控制与消灭重点疾病。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增强每个社会成员的卫生保健意识和参与社会卫生活动的自觉性。

——重视中医药在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共同增进人民健康。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现代化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鼓励中医药走向世界。

——适应社会不同层次卫生需求,培养高学历与培养面向农村和基层的短学制适宜人才相结合,努力造就一支爱国敬业、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卫生队伍。

这些经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宝贵财富,应当在今后的卫生工作中坚持和发扬。

(本文摘自陈敏章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标题系编者所加)

录入:张帆

校对;惠冬利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