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3年第5期
编号:10225694
腹腔和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3年第5期
     作者:卢延 王武 孔庆文 程力华 郑秋平

    单位: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卢延、王武)外科(孔庆文);新疆库尔勒巴州第一医院(程力华);福建省晋江市医院(郑秋平)

    关键词:CT诊断;腹膜后肿瘤

    中华医学杂志930513 摘要 本文报道24例原发腹腔和腹膜后肿瘤的CT征象。CT对该区肿瘤的定位和良恶性鉴别的正确率分别为87%和96%,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是困难的。认为CT是该区肿瘤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原发腹腔和腹膜后腹源脏器外的肿瘤是少见的,CT在估价这些肿瘤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本文就24例经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资料进行CT影象分析。

    一般资料

    24例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3~66岁。肿瘤部位:6例位于腹腔,18例位于腹膜后。肿瘤性质:腹腔6例中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2例,神经鞘瘤1例。腹膜后18例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淋巴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平滑肌瘤3例,神经鞘瘤2例,畸胎瘤2例,皮样囊肿、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24例中,恶性15例,良性9例。肿瘤大小:良性肿瘤直径4~12cm,恶性肿瘤直径5cm至全腹巨大结节团块。临床症状除2例以腹痛、消瘦及其他不适来就诊外,其余均因发现腹部肿块而就诊。
, http://www.100md.com
    肿瘤的CT特点

    一、肿瘤形态

    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恶性肿瘤多数表现与周围脏器及大血管有明显粘连包绕。2例病变涉及输尿管致肾积水。仅有1例平滑肌肉瘤呈良性表现。2例恶性肿瘤块内有出血坏死表现,分别是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良性肿瘤囊性变,分别是神经鞘瘤和血管平滑肌瘤。腹膜后肿瘤18例,除3例外其余均致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受压移位、变形。2例肾脏明显被推挤向前,其中1例达前腹壁。

    本组24例中15例作了增强扫描,强化表现因肿瘤性质而异,可帮助定性,并有助于观察周围大血管受侵情况。

    二、各种类型肿瘤的CT所见

    1.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本组6例,CT呈密度均匀的团块状肿块(图1),其中3例作了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1例增强后示两个病灶,有一个病灶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
, 百拇医药
    图1 恶性纤维组织胞瘤。腹膜后腹主动脉右缘肿块,直径5cm,密度均匀,包埋下腔静脉,界限不清

    2.纤维肉瘤:本组1例临床表现与其他肿瘤相同。CT示不规则肿块,呈肌肉密度,肿瘤直径6.9cm,与周围肠道粘连,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受压移位,肿块后缘与左腰大肌紧连不可分。

    3.脂肪肉瘤:本组3例均发生在腹腔大网膜,是本组中最大最广泛的肿瘤,1例大至充满全腹腔,CT呈密度欠均匀不规则的团块(图2)。CT值从6~22Hu,其中1例混杂有脂肪密度区,CT值-155~-215Hu。增强后示不均匀强化,并有条纹状间隔。肿瘤恶性度高,切除后易复发。

    图2 脂肪肉瘤。腹腔内多个巨大不规则肿块,CT值7~15Hu

    (增强后略有强化,CT值22Hu)
, 百拇医药
    4.淋巴肉瘤:淋巴肉瘤原发于腹膜后的不多见。本组2例,病变在腹膜后大血管周围。CT呈团块状,并有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增大。聚集成团,呈多结节融合的肿块,并包埋大血管,轮廓不清是其特点,诊断并不困难。

    5.平滑肌类肿瘤:本组5例,3例位于腹膜后,CT示圆形软组织肿块,4~12cm直径大小。边界清楚锐利,密度略低于腰大肌,位于腰大肌前与之紧贴不可分,可能起源于腰大肌,增强后示轻度强化(图3,4),壁增强明显。均为良性,其中1例血管平滑肌瘤呈囊性改变(图5)。2例肿瘤位于腹腔,均为平滑肌肉瘤,其中1例有坏死区,增强后示不均匀强化。平滑肌瘤发生于腹膜后极少见。一般认为腹膜后平滑肌瘤起源于腹膜后精索、血管、中肾管或苗勒氏管残余等含平滑肌的组织,也可发生于不含平滑肌的组织,如胰腺、腰大肌等。如为平滑肌肉瘤则比其他肿瘤更易发生坏死。
, 百拇医药
    图3 腹膜后平滑肌瘤。下腹部腰椎前方圆形肿物,直径4cm,密度略低于腰大肌,与腰大肌紧连不可分,腹主动脉受压向前向右移位

    图4 增强后示肿物轻度强化,包膜强化较明显

    图5 血管平滑肌瘤囊性变。相当胰尾区腹主动脉左侧,肾门前有一

    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6.神经鞘瘤:神经鞘瘤不伴有神经纤维瘤病。CT示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其密度变化大,从近水密度至肌肉密度。本组2例肿瘤发生于腹膜后,示圆形边缘清楚锐利、密度不均的软组织肿块,有1例并见条纹状高密度影(图6)。CT值1例为27~61Hu,1例为13~29Hu,增强后均有明显不均匀强化,此为肿瘤的特征。1例肿瘤位于腹腔,呈囊性改变,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
, http://www.100md.com
    图6 神经鞘瘤。左胰尾前方,脾门处一圆形肿物,直径9.1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有条纹状高密度影,CT值21~61Hu。增强后有明显不均匀强化

    7.其他类肿瘤:见于儿童的肿瘤,本组有3例,畸胎瘤、皮样囊肿、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另有1例畸胎瘤发生于成年人。畸胎瘤、皮样囊肿CT示囊实性肿瘤,瘤内有多种结构,CT值变化很大,并有脂肪密度,具有牙样或骨化结构的为畸胎瘤,CT值可达+302Hu。神经母细胞瘤呈肌肉密度的肿块,未见钙化。

    讨 论

    一、CT对腹腔和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价值〔1~3〕

    判断肿块位于腹膜后的依据是:(1)肿块与肾、输尿管关系密切,肾周围脂肪轮廓消失,肾、输尿管受压移位。(2)肿块紧贴腰大肌,腰大肌团块增宽或受压变形,密度不均,脂肪轮廓消失。(3)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受压前移。本组根据以上几点判定肿块在腹腔抑或在腹膜后,24例中21例正确,3例有误。定位诊断的正确率为87%。错误的原因是肿块位于肠系膜根部或脾门胰尾区,介于腹腔与腹膜后分界处,有时定位欠精确。2例淋巴肉瘤病变广泛,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广泛淋巴结增大,聚集成团块。为观察肾周脂肪及肾筋膜等结构,应注意窗宽窗位,必要时作冠状位、矢状位重建,有时可提供有利诊断的资料。
, http://www.100md.com
    二、CT对良恶生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1,3,4〕

    CT能清楚展示肿瘤的形态,瘤周的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以及淋巴结增大转移等。实性肿块如果呈多结节融合或不规则分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或有浸润,淋巴结增大者, 属恶性。良性肿瘤均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楚。本组24例中23例(96%)良恶性诊断正确,1例平滑肌肉瘤CT表现如良性。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密度的变化特别灵敏,可清楚展示肿瘤内的组织结构,可确定囊性、实性和囊实性。大的坏死区多见于平滑肌肉瘤,但坏死和囊性变为非特异性的,也见于其他类型的肿瘤,不能作为良恶性的诊断依据。本组2例肿瘤内有坏死的为恶性,2例有囊性变的为良性。增强扫描对确认坏死,囊性变的存在和范围有帮助,对鉴别良性帮助不大,强化表现与肿瘤的组织学有关。

    三、对肿瘤类型CT的诊断能力

    某些类型的肿瘤可有不同的CT表现,结合临床可帮助鉴别诊断,但大多数肿瘤CT无特征性表现。如有以下表现可提示特殊的诊断:(1)不均匀密度的脂肪肿块性病变,增强后低密度的脂肪完全不强化,病变又较广泛,见于脂肪肉瘤。(2)大的坏死区多见于平滑肌肉瘤(然而此非特异性的)。(3)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增强后示条状或间隔样强化,为神经源性肿瘤。(4)混合性成分,有钙化、骨化,为畸胎瘤。(5)病变广泛,涉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融合,为淋巴肉瘤。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腹腔和腹膜后容量较大,除腹内脏器外常有大间隙存在,其中含有脂肪、疏松的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胚胎残留组织。因此,肿瘤早期不易发现。自从CT问世以后,该区域病变的诊断已成为可能,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帮助很大。根据肿瘤的特点,对肿瘤起源也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总之,该区肿瘤的诊断应用CT技术是极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Lane RH, Stephens DH, Reiman HM.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s: CT finding in 90 cases wit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AJR, 1989,152:83.

    2 Engel IA, Auh YH, Rubentein WA, et al. Large posterior abdominal masses.Radiology, 1983,149:203.

    3 张忠嘉.腹源脏器外肿块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象技术,1989,5:22.

    4 Berezin A, Seltzer S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uge abdominal masses visualized on CT scan. Comput Radiol,1984, 8:95.

    (收稿:1992-07-14 修回:1993-02-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