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3年第12期
编号:10226613
神经外科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3年第12期
     作者:赵雅度

    单位:100050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31213 颅底外科(skull base surgery)是近十年国外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它运用近代神经影像学、显微外科解剖学、术中多项生理监测以及精细、高速手术器械等一系列高技术,充分暴露颅底神经、血管及与其毗邻的组织结构,改变了过去认为手术不可达和不能手术的传统观念,扩大了手术治疗病种,提高了根治率和治愈率。颅底外科治疗对象主要为肿瘤患者,当然在此基础上很容易扩大到颅底畸形、复杂颅底创伤以及血管病变。手术通常由神经外科、颌面外科或耳鼻喉科医师分工合作、共同实施,参与者均经过专门培训,熟悉颅底解剖,并具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认为:颅底外科是一个极具活力、完全崭新的专业。

    颅底肿瘤包括:生长在脑底侵向颅底骨质的肿瘤;颅底骨本身肿瘤;以及紧靠颅底下方如副鼻窦、颞下窝或咽旁间隙发生的肿瘤。这些肿瘤可源于神经、血管、脑膜、骨、软骨以及颅外组织,因此包括范围甚广。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报道[1~6]。乙状窦前入路是切除斜坡肿瘤较常用的路,一组对100个颞骨标本作了观测[6],提示顶乳缝前端有82%投影在乙状窦上膝,2%显示不清,余分别向前、后、上移,均未超过1cm。因此,顶乳缝可作为乙状窦上膝的投影,术前可拍X线片并和CT片进行比较,确定乙状窦沟的位置以及有无变异,以决定是否采用该入路。另一组应用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下联合入路[4],对32例小脑桥脑角肿瘤进行了手术,该术式切除 Trautmann 氏三角骨质,横断岩上窦,游离出横窦及乙状窦,并将此二窦牵向内后下方,从而在不切断横窦的前提下,使迷路后、幕上和枕下三个入路的术野连通一片,达到显露范围广而又保留重要结构的目的。该组中听神经瘤26例(复发瘤3例),手术全切24例。另一组采用扩大的乙状窦前入路一期切除大型(直径大小4cm)小脑桥脑角肿瘤10例[2],全切除9例,作者认为该入路显露病变距离近,不必拉小脑,术后反应轻。颅底脊索瘤手术很难切净,一组26例斜坡脊索瘤[6],术者根据肿瘤具体侵犯部位采用不同术式,其中以颞枕经小脑幕入路(13例),经口腔入路(4例)多用,结果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4例,部分切除8例,均无一死亡。术后除2例症状加重外,其余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海绵窦过去多被视为手术禁区,近年国内已有数篇海绵窦肿瘤手术报道[3,6],总例数达60余例,手术多采用额颞开颅、翼点入路,通过 Parkinson 氏三角切开窦外侧壁,或磨除视神经管上壁及前床突,切开颈动脉纤维环,经窦前内方进入,术中注意保护颈内动脉及行经窦外侧壁的动眼各神经,静脉性出血经用止血海绵压迫不难止住。肿瘤切除程度依肿瘤性质不同而异,多数可获得满意效果。1例海绵窦内巨大动脉瘤直接手术成功[3],该动脉瘤蒂位于颈内动脉C3段,瘤大小为3.7cm×2.7cm×2cm。手术取半坐位,按前述入路,显露并切开海绵窦侧壁,窦内被巨大、薄壁动脉瘤占据,并与四周粘连,经颈部术前放置的 Forgaty 球囊导管临时阻断颈内动脉(ICA)血流,在后交通动脉下方夹闭ICA床突上段,并夹闭眼动脉近端,使动脉瘤孤立后,分离动脉瘤找到瘤蒂予以夹闭,放开上述球囊及临时阻断夹,经术中、术后DSA造影,证实手术成功,ICA保持通畅。颅-颌面外科联合切除颅底内外沟通肿瘤也有一些报告[5,6]。一组13例颅底良性肿瘤[6],其中10例为颅内外沟通肿瘤,采用耳前向上行半冠状切口,向下延伸至上颈部,作颞或额颞部开颅;暂时离断颧弓、喙突或下颌骨升枝,同时解剖并保护面神经,暴露颞下窝及翼腭窝;切除颅底骨充分显露肿瘤,取瘤后利用带蒂肌瓣修补颅底缺损,严密缝合以防脑脊液漏。如改耳前切口向前与下睑相连至内毗、鼻旁,向上仍作半冠状切口,行额部开颅,则可充分暴露前颅凹底、侧眶及眶下区。该组除3例未开颅仅切除部分颅底骨外,余均采用上述联合手术,除2例颅内外分期手术外,皆一期完成。该组肿瘤全切9例,大部及部分切除各2例。颞骨球瘤由于部位深,靠近颅底大血管及颅内神经,手术切除困难,危险性也大,一组11例经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合作[6],采用耳后入路和颞下窝入路,10例手术切除,效果较好。颅底外科在我国方兴未艾,1993年5月在丹东召开的首届全国颅底外科会议共收稿300余篇,大会宣读60余篇。但也应看到,我们由于设备条件所限,手术尚不能普及,已经开展手术的病种及其疗效,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还需不断提高。
, http://www.100md.com
    脑干占位病变,就其部位的重要性而言,多被认为不宜手术,过去仅对一些囊性肿物或陈旧出血进行吸除,以缓解症状。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特别是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使脑干内肿物定位极为准确,有些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还可作到定性诊断。近年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前述工作基础上,开展了脑干内实质性病变的切除[7],手术的成功说明了脑干也是可以施行手术的。事实上,脑干本身也具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修复能力,术前或术中的颅神经功能及锥体束等受到损害,术后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同时术后磁共振检查也可显示脑干形态的修复。无疑这些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看法,并为进一步扩大脑干手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丘脑基底节肿瘤部位深在,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大。上海华山医院采用自制多功能立体定位仪及定向脑牵开器,利用CO2激光切除肿瘤取得成功[8]。作者等体会:CT立体定向开颅,手术入路可直达病灶,避免了在重要结构附近盲目探查;筒形牵开器创伤小,通过定向放置的标志,能保证在予先设计的切除范围中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清除病灶,保存正常组织。本组手术共10例,术后5例症状消失或功能改善,4例功能无变化,1例功能暂时加重,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赵雅度,王 硕.嗅沟脑膜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239.

    2 沈建康,刘承基,谭启富,等.经扩大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大型小脑桥脑角肿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245.

    3 左焕琮,左 峰,张思迅,等.海绵窦内巨大动脉瘤直接手术一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194.

    4 刘运生,马建荣,陈善成,等.小脑桥脑角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技术与临床应用.1993,9:116.

    5 周定标,张 纪,段国升,等.经颅底入路切除颅鼻沟通肿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116.

    6 全国颅底外科汇编.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1993年5月.

    7 王忠诚,刘阿力,赵继宗,等.脑干占位病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236.

    8 江 宁,江澄川,潘 力,等.CT-立体定向开颅显微激光切除丘脑基底节肿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24.

    (收稿:1993-08-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