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4年第5期
编号:10226736
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心源性休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4年第5期
     作者:万松 刘丹丹 郭静萱 毛节明 陈明哲 陈宝田 张澍 张松林

    单位:100083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胸外科(万松、刘丹丹、张松林),心内科(郭静萱、毛节明、陈明哲、张澍);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陈宝田)

    关键词:休克,心源性;主动脉内气囊泵

    中华医学杂志940513.htm 摘要 自1991年11月至1993年2月,应用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11例,成功6例,死亡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后7例,结合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4例;心内直视术后4例,成功2例。术后均无并发症。认为IABP可有效拮抗再灌注损伤,因而增加了早期再血管化的安全性。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病的主要死因及治疗难点之一。我院自1991年11月开始将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用于11例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成功6例,无并发症。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 百拇医药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资料

    自1991年11月~1993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共分两组:(1)AMI组: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55岁(44~68岁)。梗塞部位:下壁+右室4例,广泛前壁+下壁2例,后侧壁+右室+室间隔后1/3+陈旧前间壁及室间隔前2/3 1例(尸检证实);(2)术后组(心内直视术):男3例,女1例,平均42岁(23~53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例,冠心病2例。11例病人在IABP前均已接受静脉持续滴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合并硝普钠或硝酸甘油。1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符合:(1)收缩压峰值(PSP)< 10.7kPa(lkPa=7.5mmHg);(2)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2.4kPa;(3)心脏排血指数(CI)<40ml·S-l/m2;(4)尿量<30ml/h;(5)外周循环差,并除外其它原因所致的休克(低血容量、感染中毒、过敏、创伤、低氧血症等)的标准。其中3例患者于IABP前未行Swan-Ganz导管检查,但曾有心脏按压及电除颤(AMI组,1例),或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术后组,2例),虽无PCWP及Cl数值,但其余均符合上述标准,亦诊断为心源性休克。
, http://www.100md.com
    二、方法

    使用KONTRON-M7000型反搏泵及KONTRON经皮穿刺双腔球囊导管(30ml3例,40m18例)。穿刺股动脉置人导管,使其顶端达锁骨下动脉开口下方2~3cm处(胸骨角水平),拍X片或透视证实到位。反搏时间。平均46小时(4~135小时)。在IABP期间,静脉应用肝素抗凝,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对照的1.5倍。

    三、拔除球囊导管指征

    停用升压药物(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及静脉扩血管药物(硝普钠或硝酸甘油),PSP> 13.3kPa(100mmHg),心率在60~105次/分,PCWP<2kPa(15mmHg),CI>41.7m1·S-1/m2,尿量>30m1/h,患者外周循环佳,且无胸闷憋气等症状,神志清楚,血气及电解质正常。
, http://www.100md.com
    结 果

    1.AMI组:我院同期共收治AMI病人173例,死亡18例。其中确诊心源性休克N例。4例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拒绝IABP治疗,经药物治疗均未抢救成功而死亡(100%)。另7例接受IABP治疗,其中3例死亡(43%),4例存活,7例患者均于急诊室接受过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5例,去纤酶2例),然后行冠脉造影。6例(4例已予IABP治疗)中,(1)冠脉内溶栓(尿激酶)4例:1例未通(3支血管病变,IABP4小时后死亡);3例再通,其中1例(单支血管病变)在IABP支持下行PTCA成功;另外2例发生心室纤颤(1例有3支血管病变经除颠,IABP80小时后拔管,40天后行PTCA成功;另1例有2支血管病变,共除颤37次复苏,IABPI0小时后因呼吸衰竭死亡)。(2)单纯PTCA1例,2支血管病变,EF值仅0.22,在IABP支持下成功。(3)保守治疗1例,3支血管多处病变,已有再通,未行PTCA或溶栓,48小时后发生心源性休克,行IABP共131小时后存活。

, 百拇医药     1例(4年前曾于我院行PTCA)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临时心内膜起搏,入院之后曾心脏按压及电除颤两次,再行IABP(30ml球囊导管),20小时后死亡并尸检。

    2.术后组: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4例均行IABP,成功2例:1例为AMI致室间隔穿孔,行修补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于手术室开始IABP,50小时后拔管,顺利恢复;另1例为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术后9个月,因细菌性心内膜炎致赘生物形成和重度瓣周漏,行主动脉瓣再次置换、二尖瓣置换(保留后瓣叶)、赘生物清除术,复跳后反复心室纤颤,电除颤7次,关胸后体外电除颤5次,于手术室开始IABP,其后6小时内又电除颤8次,多次心脏接压,术后12小时发生急性肾衰,均在IABP支持下治愈。术后6天停IABP(共135小时),6周后痊愈出院。

    失败2例(均使用30ml球囊导管):l例为重症心哀患者,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术后25小时突发室速并转为心室纤颤,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心脏按压及电除颤无效,立即行胸内心脏按压,关胸后病人神志恢复,但仍处于休克状态,遂行IABP,24小时后死亡;另1例为冠脉搭桥及激光心肌再血管化术后病人,因不能脱离体外循环,于手术室行IABP,9小时后死亡。
, http://www.100md.com
    讨 论

    一、IABP适应证、时机及球囊导管容积的选择

    近20多年来由于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日趋先进,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而心源性休克便成为心脏病的首要死因[1]。一般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在10%~15%,保守治疗的死亡率在90%以上[2]。IABP自1968年应用于临床后,即被肯定为抢救术后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有效手段[3],1980年又发展了经皮穿刺置管技术[4],为其普及奠定了基础。急性心梗后或心内直视术后发生的心源性休克是IABP两个主要适应证,由于IABP的应用,再合理地辅以多巴胺、硝普钠(尤其两药合用,效果更好)等药物[5],可以使术后或AMI后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降至50%左右。我们有限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同时我们认为心源性休克确诊后,IABP应用越早,预后越好。而且球囊容积对反搏效果有重要影响,我国成人应多用40ml球囊导管,本组有3例受条件所限选用30ml导管,均死亡,应引起重视。另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应用IABP可以起到满意的疗效,不应视为禁忌证。
, 百拇医药
    二、早期再血管化是今后的方向

    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所致心源性休克,近年大组病例的报告更加强调早期(休克发生24小时内)结合IABP进行冠脉再血管化,如PTCA或冠脉搭桥手术[1,6]。我们在IABP支持下对5例病人进行介入治疗(冠脉内溶栓、PTCA),结果明显优于传统保守治疗。

    三、IABP可有效拮抗再灌注损伤,保护肾功能

    再灌注损伤是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本组3例冠脉内溶栓再通者中,2例立即发生心室纤颤,考虑与之有关。由于有IABP的支持。病人都度过了恶性心律失常这一难关。另外,IABP除能对心功能的改善产生重要作用,对肾脏也有很明显的保护意义。因为它可同时提高肾动脉灌注压,增加肾血流时。本组1例急性肾衰的治愈,IABP起了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 百拇医药     1.Bengtson JR, Kaplan AJ, Pieper KS, et al. Prognosis in cardiogenic shock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interventional era. J Am Coll Cardiol 1992, 20 : 1482.

    2.Hillis WS, Lorimer AR. Medical measures in myocardioal ischaemia. In: Wheatley DJ eds. Surge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986, 171.

    3.Kantrowitz A, Tjonneland S, Freed PS, et al.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 in cardiogenic shock. JAMA, 1968, 203 : 113.
, 百拇医药
    4.Bregman D, Casarella WJ. Percutaneous intraalrtic balloon pumping: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Ann Thorac Surg, 1980, 29 : 153.

    5.Sturm JT, Fuhrman TM, Sterling R, et al. Combined use of postcardiotomy low-output wyndrome.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1, 82 : 13.

    6.Moosvi AR, Khaja F, Villanueva L, et al. Early revascularization improves survival in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1992, 19 : 907.

    (收稿:1993-11-23 修回:1994-01-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