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22856
胫骨前肌后移重建跟腱术治疗跟行足
http://www.100md.com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杨绍银* 李 政*

    单位:* 江油市中医院骨科(四川江油,621700)

    关键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980220 我科1991年8月~1996年8月,收治脊髓灰质炎后遗小腿三头肌麻痹,致跟行足畸形患者46例,对其中9例进行胫骨前肌后移重建跟腱,矫治跟行足畸形。术后随访1年3个月~4年6个月,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7例,女2例。手术时年龄最小6岁,最大23岁,平均14.5岁。左侧5例,右侧4例。术前患肢无短缩,均伴有小腿肌肉萎缩,其中小腿三头肌肌力1级~2级3例,3级6例。6例合并患肢不同肌群麻痹;7例合并5°足内翻畸形;6例合并伸伸趾肌腱挛缩伴轻度仰趾;6例合并跖筋膜挛缩;踝关节无畸形,活动度正常,足跟一点负重,跟腱松弛9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持续硬膜外或氯胺酮麻醉下施行。上气囊止血带。在足背内侧第一楔骨平面作直切口,将胫骨前肌止点切断,并将挛缩的伸伸趾肌腱行“Z”字形延长。在小腿中下1/4胫骨前方作6 cm直切口,紧靠胫骨找出胫骨前肌肌腱,并将其由切口中牵出,分离伸趾肌腱,胫前神经、血管,向外拉开,以显露胫腓骨之间的骨间膜。将骨间膜切开3 cm。在小腿后侧,沿跟腱内侧作8 cm直切口,分离出跟腱。将胫骨前肌肌腱经骨间膜,由跟腱外侧引出。合并跖筋膜挛缩者,在足底另作小切口,切除跖筋膜。将跟腱拉紧使足跖屈,同时将胫骨前肌肌腱向下拉紧,断端与跟腱止点处作编织交叉缝合。踝关节置跖屈100°~110°位,保持重建肌腱张力,缝合切口包扎,小腿用石膏管型固定,6周后拆除石膏,行功能锻炼。

    1.3 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1年3个月~4年6个月随访,平均2年7个月。随访包括术后的步态,是否恢复跖行足;能否跖屈站立,足跟离地,足是否三点负重,肌力情况,有无畸形复发或新的足畸形出现;术后踝关节,趾关节活动度等。根据随访结果分为:①优,跟腱肌力增为4级,有提足跟动作,能用前足掌负重站立,足呈三点负重,步态正常,踝、趾关节活动度正常,无并发症。本组6例,占77%。②良,跟腱肌力增为2级~3级,有提足跟动作,但不能达到单腿前足掌负重站立,足呈三点或二点负重,步态明显改善,患者满意,无并发症。本组3例,占33%。③差,跟腱肌力无明显改善,跟行足复发或并发马蹄足,足内翻畸形,功能及步态无明显改善。本组无。
, 百拇医药
    2 讨论

    脊髓灰质炎后遗跟行足,引起的原因是小腿三头肌瘫痪,踝部的伸肌包括胫骨前肌,伸趾肌、伸肌失去了拮抗肌,足背伸力量相对加强,使足底向前向上,足跟增宽增大,逐渐变成垂直,成为足跟一点负重。这种畸形是进行性发展的。因此,我们主张早期的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凡能配合检查,畸形明显者都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以防止畸形发展。手术年龄与疗效有很大关系。本组13岁以下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最好,优占77%,远高于13岁以上的患者。

    选择合适的肌肉重建跟腱十分重要。本组属于中立位跟行足伴仰趾内翻足类型,其中7例合并轻度内翻足畸形,除有轻度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外,踝关节余肌力正常,基本维持着足内外翻的平衡。应用整块全胫骨前肌后移之后,消除了内翻畸形的肌力,增强了跟腱力量。

    本组术前检查髋、膝肌肌力基本正常,踝关节被动活动正常,胫骨前肌肌力4级~5级,这是手术能获得优良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存在骨性畸形,需作骨性手术矫正畸形后,再行胫骨前肌移位术。

    (收稿:1997-09-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