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2687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LMP1的表达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林汉良 饶慧兰 侯景辉 吴惠茜

    单位:510089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林汉良、吴惠茜),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饶慧兰、侯景辉)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0226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large cell anaplastic lymphoma,ALCL)是近年来新描述的淋巴瘤亚型,在最近修订的Kiel分类中[1],已将其单独列入一类。目前国内对其临床病理及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我们对1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抗原(LMP1)表达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组12例均选自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1993~1996年存档活检标本。占同期本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4%(12/300)。12例ALCL患者中男6例,女6例,年龄8~45岁,其中24~45岁9例。发生部位:淋巴结6例、皮肤及皮下组织1例、纵隔3例、鼻腔2例。12例患者中对5例作了随访,治疗4~55个月均健在,5例中1例4年内复发,1例为2年后复发(何杰金病)。
, http://www.100md.com
    2.标本处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LSAB法检测9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即CK、LCA、L26、UCHL1、EMA、VIM、BerH2、LMP1及S100。抗体均购自Dako公司。

    二、结果

    1.光镜观察:12例瘤组织均主要由大而多形性的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清一色的异型细胞或与小淋巴细胞混杂,细胞之间不粘滞。胞体体积大,胞浆丰富,嗜双色,胞核周围可见一界 限不清的淡蓝色空晕区;核异型性明显,核膜薄,核仁嗜酸性。常见核呈 花环状排列的多核巨细胞、胚胎样巨核细胞和R-S样细胞。早期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呈窦生长方式,边缘窦内可见瘤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瘤细胞浸润皮髓质。

    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K、S100阴性12例,VIM阳性12例,LCA阳性11例,EMA阳性5例(染色于胞膜及胞浆内);BerH2阳性12例,阳性染色见于胞膜,部分瘤细胞胞浆内核旁还可见一点状染色(图1)。表达B细胞膜抗原(L26)3例,表达T细胞膜抗原(UCHL1)8例,B、T细胞标记均阴性1例。本组12例中
, 百拇医药
    图1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瘤细胞BerH2阳性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00

    图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 瘤的瘤细胞LMP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00

    仅有1例检测出EB病毒潜伏膜抗原LMP1,阳性染色存在于胞膜、胞浆内(图2)。

    三、讨论

    据文献报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以男性多见。主要体征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少数可累及纵隔和腹腔淋巴结,一般无肝脾肿大。发生于结外者以皮肤及皮下为常见[2]

    该病与转移癌及黑色素瘤不易区别。多核瘤巨细胞和R-S样细胞的出现易与何杰金淋巴瘤混淆,免疫组织化学CK阴性,S100阴性,LCA阳性,L26/UCHL1阳性可与之鉴别。BerH2阳性,EMA阳性/VIM阳性,又可与其它类型的非何杰金淋巴瘤鉴别[3]。所以,免疫组织化学在该病的鉴别诊断中颇为重要。
, http://www.100md.com
    此型淋巴瘤比较少见,本组病例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4%,与文献报道的1%~8%相一致。研究表明,何杰金氏病与EB病毒存在有密切的病因学关系[3]。CD30阳性的ALCL瘤细胞与何杰金病形态特征相似,是否ALCL也与EBV存在病因学关系呢?本组资料中EB病 毒的潜伏膜蛋白LMP1仅见于瘤细胞,阳性率为8.3%(1/12),明显低于何杰金氏病LMP1的检出率(33%~52.5%)[3]。目前已知LMP1在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果提示,EBV感染与ALCL不存在密切的病因学关系,与Lopategui等[3]的结论一致。由于该病较少见,尚有待收集更多的病例,以进一步探讨ALCL与EB病毒的病因学关系。

    参考文献

    1Steinfeld AG. Updated Kiel classification for lymphoma. Lancet, 1988, 1:292-293.

    2梁国桢(综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贵州医药,1990,14:122-124.

    3Lopategui RJ, Gaffey JM, Chan JK, et al. Infrequent associ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with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 from American and Asian patients. Am J Surg Pathol, 1995, 19:42-49. (收稿:1997-02-28 修回:1997-10-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