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创伤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41814
普及和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诊疗技术
http://www.100md.com 《中华创伤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安洪

    单位:400042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骨科

    关键词:

    中华创伤杂志/980202.htm 自从Hueter在1873年首次报告神经断裂端端吻合修复术以来,已过去一百多年,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才使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得到长足的进步。然而,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疗仍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首先是恢复神经的连续性。对此,显微外科技术的引入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神经粘合和激光焊接等创伤更小的技术也不断提高,显示出临床实用的潜力。在神经缺损无法直接吻合时,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各种非神经组织或生物制品的桥接、慢性神经牵张延长,以及神经端侧吻合等研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并逐渐应用于临床。但神经连续性的恢复与其功能恢复之间尚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教授最近概括地总结出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三大问题:(1)如何早期、正确判断再生轴突顺利通过吻合口。这显然是避免术后无效等待,解决神经修复后功能恢复的首要问题;(2)当再生轴突顺利通过吻合口后,如何加速其生长速度就成了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3)损伤神经在恢复期中如何减轻其终端效应器(主要是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以免虽有神经再生但因肌肉萎缩变性肢体仍不能表现出正常功能。针对以上问题,在神经修复术后早期轴浆流转运的研究、神经电生理研究、雪旺细胞移植、多种神经因子的应用研究、神经轴突生长抑制因子(AGIF)活性控制研究,以及脊神经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氨哮素clenbuterol)等研究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给予启示。

    在臂丛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我国一直处于世界前沿,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及多神经组合式移位治疗根性臂丛神经撕脱伤,初步解决了这一难题,被世界医学界广泛采用。

    尽管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较以往进步不小,但我国不少地方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其表现为:(1)能较好地掌握这门知识和技能者尚集中在手外科、显微外科及部分神经外科、骨科,没有这些专科医师的单位在诊断和治疗上困难甚大;(2)个别报告桡神经深支损伤后初期漏诊率相当高,说明不少临床医生对这一病症的认识还很不够;(3)清创时虽已发现神经、肌腱、血管损伤,却仅处理血管问题,而将神经、肌腱留着Ⅱ期治疗,崐错过了神经修复的最佳时期;(4)虽然显微外科技术在我国已近乎于“家喻户晓”,但不少医疗单位仍缺乏基本的显微外科器械,仍用“大针、粗线”吻合神经,以致术后神经断端扭曲、神经束外露、束间大量瘢痕形成,再生轴突不能长入远侧而无法恢复功能。以上所述,提示普及周围神经损伤诊疗知识和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仍是当前一大重要任务。

    (收稿:1998-01-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