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41891
鼻唇沟的解剖及形成机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袁志伟 杨佩瑛 高红梅 张宁兵

    单位:100039 武警总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呼吸科(袁志伟、张宁兵、高红梅);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杨佩英)

    关键词:

    为给手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鼻唇沟的局部解剖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鼻唇沟是颧颊部与上唇之间的分界线,从口角处向上延伸至鼻侧部,向下走行至唇联合以下。

    一、材料与方法

    本组采用成人尸体10例20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提供),其中男性4例,平

    均年龄65岁,女性6例,平均年龄60岁,均用红色乳胶灌注。3男5女共16侧进行大体解剖,1男1女4侧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大体解剖分别按皮肤、皮下组织、SMAS层、表情肌及面神经各层进行解剖。组织切片各取材部如图1所示,所取部位为从颧颊部经过鼻唇沟到上唇的全层组织条块,每 条宽度为0.5 cm,包括上皮组织、皮下组织、SMAS、提上唇肌群、口轮匝肌、颊粘膜和唇粘膜,经Masson染色,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检查、拍照。其中第1条取材部位平行提上唇肌,第2条平行颧大肌,第3条平行颧小肌。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1.皮肤表面形态:鼻唇沟的深浅有个体差异,从无明显痕迹→轻度折痕→深沟,鼻唇

    图1 标本切取部位

    沟脊突出于鼻唇沟外上方。

    2.皮肤组织:随着衰老的进程,皮肤的厚度随之明显减少,弹性减弱,松弛下垂。在韧带、肌肉附着部位或肌肉反复活动部位形成皱纹。真皮浅层有轻微的断裂现象。

    3.皮下组织层:大体解剖可见该层位于皮肤的深面和SMAS层的浅面之间,覆盖全颜面部,向前至口唇,向外上该层增厚形成颧部脂肪垫,以纤维组织与皮肤连接紧密而不易分离,但与深部的SMAS层则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在口唇该层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与口轮匝肌及口唇皮肤互相连接紧密,组织切片可见以鼻唇沟为分界线,其外上方的皮下脂肪较多形成鼻唇沟外上方的突出,皮下组织内的纤维间隔较少且较疏松,鼻唇沟内下方皮下脂肪较少,纤维间隔多且较致密。
, 百拇医药
    4.SMAS层(浅筋膜肌肉系统): 大体解剖可见是一由纤维和肌肉组织组成的肌肉筋膜系统,向上与颞浅筋膜|帽状腱膜、额肌相延续;向下与颈阔肌相连接;向后附着在胸锁乳突肌腱膜及耳周筋膜上,缺乏骨附着;向前包裹表情肌,止于上唇。这与Gosain[1](1993)的观点

    相同。而Mitz[2](1976),Webester[3](1982)认为SMAS层止于鼻唇沟;Pensler[4](1985)认为SMAS层经过鼻唇沟深面与上唇的SMAS层相连续,但不包含口轮匝肌的浅部;Barton[5](1992)则认为上唇部没有SMAS层,系属口轮匝肌的误认。

    从组织切片可见SMAS层位于鼻唇沟的深面,鼻唇沟外上方SMAS层包裹浅层提上唇肌群,向内下止于上唇。鼻唇沟外上方的SMAS层与其浅面的颧部脂肪垫及皮下组织连接疏松,内下方的SMAS层与上唇皮肤连接紧密。
, 百拇医药
    5.表情肌:表情肌不仅起到参加面部运动及表达感情的功能,并通过其在皮肤上的附着部位对面部软组织起支持作用,尤以口唇明显,肌肉麻痹时口唇下斜,鼻唇沟变浅。

    面部肌肉按其深浅可分为4层,这与Freilinyer[6](1989)的描述一致。4层分别为:① 第1层:眼轮匝肌、颧小肌、降口角肌;②第2层:颧大肌、提上唇鼻翼肌、笑肌、降下唇肌、颈阔肌;③第3层:提上唇肌、口轮匝肌;④第4层;颊肌、提口角肌、额肌。前两层肌肉可见SMAS层包裹,前三层肌肉的神经支配是由深面进入肌肉,第4层肌肉的面神经支配是由浅面进入肌肉。颧大肌起自颧骨外侧,部分由眼轮匝肌覆盖,在面部软组织深面斜行至肌联合。提上唇肌起自眶下缘,位于眶下孔的上方,部分肌肉与口轮匝肌的肌纤维一起止于上唇,另一部分参与形成肌联合。提口角肌起自上颌的内前壁,位于眶下孔的下方,止于肌联合。

    从组织切片可见,颧大肌和提上唇鼻翼肌的部分肌纤维止于鼻唇沟的真皮层。但未见从鼻唇沟发出的肌纤维止于上唇[7]。 解剖中牵拉颧大肌和提上唇鼻翼肌的外侧部分,可直接使鼻唇沟加深。而牵拉颧小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颧大肌、提上唇鼻翼肌的内侧部分,则系通过使上唇上提而加深鼻唇沟。
, http://www.100md.com
    6.支持韧带:有两类:①从骨膜到真皮,包括颧弓韧带和下颌韧带;②皮肤咬肌韧带与皮肤腮腺韧带,由一些部位的深浅筋膜之间的致密连接形成。 颧弓韧带以纤维隔的形式位于颧骨体的外侧,颧弓与颧骨体连接处,有时在颧骨与上颌骨连接处也有这种纤维隔,这些纤维隔穿过颧部脂肪垫止于颧部的皮肤,颧弓韧带使颧部脂肪垫覆盖在颧突上。这与Furnas[8](1989)和Bosse[9](1987)所见相同。皮肤咬肌韧带位于咬肌前缘,由薄层可动的疏松筋膜组织构成,起自咬肌筋膜前缘,止于面颊部皮肤。

    三、讨论

    鼻唇沟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与很多因素有关: ①皮肤衰老、变薄、弹力纤维减少,在

    重力作用下被抻长。②面部脂肪代谢的变化,颧部皮下脂肪垫由于重力及表情肌的反复运动下垂移位;③颧弓韧带、皮肤咬肌韧带因衰老弹性降低而松弛,下垂拉长;④鼻唇沟外上方与内下方组织结构的差别,外上方疏松,内下方致密;⑤表情肌长期反复运动,鼻唇沟充当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支点,肌肉的运动使得皮肤颧部脂肪垫与SMAS层表情之间产生剪切应力,致皮肤皮下组织产生向下的相对移位;⑥上颌骨发育不良,上唇组织后缩使鼻唇沟明显。
, 百拇医药
    静态时,面中部SMAS层包裹浅部的提上唇肌群,而提上唇肌群附着在骨骼上,且肌肉有其内在的肌张力,提上唇肌群没有明显的松垂或延长。而SMAS层浅面的皮肤皮下组织,随着哀老,在重力作用下,颧弓韧带、皮肤咬肌韧带因弹性减弱而抻长向下移位。随着进一步衰老,SMAS层表情肌也相继被拉长向下移位,但其浅面的软组织则相对移位较小,致使皮肤皮下组织与SMAS层表情肌之间产生向下的相对位移。

    动态时,由于表情肌的收缩,皮肤皮下组织与SMAS层表情肌之间产生剪切应力。久之,使位于SMAS层与皮下组织之间的纤维韧带和纤维隔弹性减弱,颧部脂肪垫与其表面连接紧密的皮肤逐步向下滑移,遇到鼻唇沟下方致密组织的阻挡,由于鼻唇沟部位与其深面的SMAS层及表情肌纤维的紧密连接,表情肌的内在张力,鼻唇沟下方的上唇组织位置比较固定,而导致颧部脂肪垫与皮肤逐渐向前突出,如此形成了明显的鼻唇沟脊。颧部脂肪垫向前、向下、向内移位与表情肌收缩的方向平行而与鼻唇沟垂直。表情肌长期反复的运动使得鼻唇沟部位上下两种质地、结构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在两种组织之间形成折痕,这样就出现了鼻唇沟。
, 百拇医药
    在衰老进程中,皮肤组织,皮下组织,SMAS层及肌肉组织都逐渐因松弛拉长而下垂移位,但前两者向下滑移的程度较后两者为大,故鼻唇沟实际并未加深,而是变浅。但由于鼻唇沟脊的堆积,鼻唇沟相对向下移位较多,所以使得鼻唇沟形似加深,从而趋于逐渐明显。

    参考文献1 Gosain Ak,Yousif NJ.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SMAS: A reinvestiga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1993,92:1254.

    2 Mitz V, Peyronie M. The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 in the parotid and cheek area. Plast Reconstr Surg,1976,50:80.

    3 Webster RC. Comparison of SMAS plication with SMAS imbutation in face lifting. Laryngoscope, 1982,92:910.
, 百拇医药
    4 Pensler JM. The superficial musculeaponeurotic system in the upper lip: An anatomic study in cadavers. Plast Reconstr Surg, 1985,75:488.

    5 Barton FE. The SMAS and the nasolabial fold. 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1054-1057.

    6 Freilinger G, Gruber H.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mimic muscle system and the facial never: Importance for reconstructive and aesthetic surgi

    cal. Plast Reconstr Surg,1987,80:686-690.
, 百拇医药
    7 Rubin LR. Anatomy of the nasolabial fold: The keystone of the smiling mechanism. Plast Reconstr Surg, 1989,83:1.

    8 Furnas DW. The retaining ligaments of the cheek. Plast Reconstr surg,1989,83:11-16.

    9 Bosse JP, Papillon J. Surgical anaatomy of the SMAS at the malar region. In transaction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surgery. New York: McGraw-Hill. 1987.348.

    (收稿:1997-08-25;修回:1998-03-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