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212347
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
     作者:兰宪华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百色 5330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3105 人体内血液经常处于不断地凝血—纤溶的动态平衡中,一旦失去平衡,凝血亢进、纤溶减弱,就可出现高凝状态,并有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人们在治疗肾病综合征(NS)病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患者并发肾静脉、股静脉、髂静脉等血栓形成,由此推测NS有可能存在凝血异常。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验研究,现已证实NS确有高凝状态存在,这是NS复发及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1,2]。NS高凝状态有多方面表现,现就近几年国内研究情况作如下简要综述。

    1 肾小球血管壁损伤[1]

    肾小球内皮细胞受免疫性损伤后,一方面,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外凝系统;另一方面,胶原纤维暴露,致血小板粘附、聚集,并激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同时由于抗凝血活酶活性低下,促发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在凝血因子Ⅷ的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凝块,启动内凝系统。另外,因补体的参与,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导致肾内局部出现DIC。
, http://www.100md.com
    2 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大量资料表明,NS血小板聚集性增强[3~6]。林日渊等观察15例NS,有11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加用抗凝疗法4~6周后,对比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发现,治疗后再次复发的病例,血小板聚集性回升。白桂珍等观察16例NS,发病期血小板聚集率为0.837±0.130,正常对照组为0.518±0.188,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同时对发病期血小板聚集率与血中胆固醇、白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胆固醇呈正相关(r=0.555,P<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508,P<0.01)。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球蛋白(βTG)能够敏感地反映血小板的聚集性。刘正娟等报告30例 NS 发病期血小板球蛋白为(14.1±3.5)×10-7g/L,与正常对照组(6.3±1.7)×10-7g/L比较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βTG为(6.7±1.9)×10-7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βTG与血清胆固醇呈正相关(r=0.493,P<0.01),与甘油三脂呈正相关(r=0.561,P<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428,P<0.05)。
, 百拇医药
    血小板聚集性与血浆蛋白呈负相关,这是因为:由于NS出现低蛋白血症,体内没有足够的白蛋白连接到花生四烯酸上,从而使花生四烯酸过多地形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产生血栓素,血栓素能够强烈地刺激血小板聚集,从而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另外,高脂血症不但可改变血小板膜的脂类成分,提高其活性,而且可增加血小板对其聚集剂的敏感性。这与临床上观察到的结果一致,即血小板聚集性与胆固醇成正相关。

    引起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NS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明显增高。甘卫华、姜新猷等[7]对38例NS的血浆PAF、尿溶血小板活化因子(lyso-PAF)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部病例在发病期PAF,lyso-PAF平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2例单纯性肾病在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16例肾炎性肾病在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PAF[8]是一种磷脂类介质,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其余尚有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实质细胞及肾髓质细胞等,多种刺激因子均可引起上述细胞合成和分泌PAF。PAF是最强的血小板刺激物,除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物质外,还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PAF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损伤肾脏:可促进免疫复合物在肾内沉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诱导炎性细胞在肾内浸润,激活系膜细胞和炎性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增加肾小球基膜对蛋白的通透性。
, http://www.100md.com
    3 凝血亢进、纤溶减弱

    NS因蛋白质代谢紊乱,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增强,一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Ⅷ(Ⅷ:C)合成增多。申田[9]等人测定了20例NS患儿Ⅷ:C的活性,活动期为352±142,缓解期为129±43,正常对照组为93±27,经统计学处理,NS无论是活动期还是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Ⅷ:C分子量大,约2×106 Da,不易从尿中丢失,加之NS常有血液浓缩,故Ⅷ:C活性明显增高。抗凝血酶Ⅲ(AT-Ⅲ)虽然也被合成增多,但由于其分子量与白蛋白相似,约62000 Da,容易从病态的肾小球滤过膜漏入尿液,使其含量及活性下降。从刘正娟[5]、申田[9]、时莉[10]等人的资料均可看到,NS患儿血中AT-Ⅲ含量及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并与低蛋白血症呈显著正相关,与尿中 AT-Ⅲ含量呈负相关。刘正娟等的研究还表明,NS尿液中的AT-Ⅲ是有活性的,其活性与含量比值正常,说明尿中排出的AT-Ⅲ并非是其代谢产物,而是具有活性的,从而提示尿中的 AT-Ⅲ丢失是引起其血浆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脂代谢紊乱对纤溶过程亦有一定影响。王晓燕[11]等人报告35例NS患儿血浆脂蛋白(a)[Lp(a)]的变化,发现19例单纯性肾病无论在发病期还是缓解期,13例肾炎性肾病发病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3例肾炎性肾病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例数过少有关。Lp(a)含有独特的载脂蛋白(a)[APO(a)],由于APO(a)与纤溶酶原(Plg)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基因位点上的重叠,从而干扰了plg在抗凝中的作用,使纤溶迟缓。另外,肝脏合成α2球蛋白增强,血液中α2-M和α2纤溶抑制物(α2-PI)增多,造成纤溶过程出于迟缓状态。

    4 血液流变学改变

    众多资料[12~14]表明,NS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使用激素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者[15],亦可导致血液粘度增加。NS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刘正娟[16]早就做了系统论述,主要有:①血浆粘度增高。主要为肝脏合成过多纤维蛋白原所致,其它一些大分子蛋白如α2球蛋白、IgM增高以及高脂血症也会影响血浆粘度。②全血粘度增高。主要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引起。③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此外,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的应用,也会进一步提高血液粘度。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NS患儿存在有高凝状态,其伴随着NS的发生与发展,可导致肾内DIC以及多部位血栓形成,是NS复发和难治原因之一。因此,对NS患儿常规进行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明利.高凝状态在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89;9(2):65

    2 杨霁云.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型的诊治.中华儿科杂志,1994;32(4):244

    3 林日渊,李平途.肾病综合征血小板聚集性观察.中华肾脏病杂志,1994;10(4):187

    4 杨威,白桂珍,单莹,等.肾病综合征血小板聚集功能多项指标检测.小儿急救医学杂志,1994;1(4):170

    5 刘正娟,史延芳,于宪一.肾病综合征儿抗凝血酶Ⅲ及血小板球蛋白变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4):202
, http://www.100md.com
    6 白桂珍,杨威.肾病综合征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5):278

    7 甘卫华,姜新猷,胡明昌.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尿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中华儿科杂志,1995;33(4):212

    8 胡明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研究.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3;20(4):196

    9 申田,白桂珍,刘澄宇.肾病综合征血液凝血因子Ⅷ和抗凝血酶Ⅲ的改变.中华儿科杂志,1994;32(5):300

    10 时莉,陈绍志.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凝血及抗凝血酶Ⅲ的临床观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6;11(5):291

    11 王晓燕,姜新猷,潘晓勤.几种肾小球疾病血浆脂蛋白(a)测定结果.中华儿科杂志,1996;34(1):58
, http://www.100md.com
    12 霍(土)/(土 土),陈槐卿,李良,等.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液流变学的观察.中华儿科杂志,1993;31(2):83

    13 蔡琪,王必慧.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山西医药杂志,1994;23(3):164

    14 姜丽晶,林华俊,戴吉成,等.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液流变学观察及对肾病的影响.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3;27(3):232

    15 王倩,张敬京,杨霁云.肾病综合征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15例报告.中华儿科杂志,1996;34(1):108

    16 刘正娟.肾病综合征血液流变学变化.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89;6:284

    (1997-07-24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