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222374
Omnipaque脊髓造影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8年第3期
     作者:蒙仁勇1 方冠毅1

    单位: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541002

    关键词:

    脊髓造影是诊断椎管内疾病常用方法之一 脊髓造影是诊断椎管内疾病常用方法之一。我院自1991年10月至1997年6月,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Omnipaque进行脊髓造影142例,手术120例,结果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4.1%。

    本组男104例,女38例,年龄20~60岁,平均36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受检病人有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麻木、间歇跛行,以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不全瘫等表现。临床考虑有脊髓、马尾、神经根压迫病变。在进行脊髓造影的同时,对116例作CT扫描,20例作MRI检查。

    造影按常规操作,造影剂进入硬膜囊后进行动态观察,除4例失败,其余全部成功。其中6例在椎管内无梗阻、无压迹、神经根袖充盈良好,为阴性表现。阳性表现为:(1)18例椎管内出现倒杯状显影,完全或不完全梗阻,造影剂不能随体位变换流动,考虑为椎管内占位病变。手术结果:①17例为椎管内髓外肿瘤,其中神经鞘瘤10例,脊膜瘤2例,转移性哑铃状腺癌2例,脂肪瘤、嗜酸性肉芽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各1例;②1例为硬脊膜广泛粘连及脊髓炎性病变。在造影出现梗阻病例中14例同时作CT扫描,脊柱未发现骨性破坏,椎管内占位病变与脊髓间隔欠清楚,肿块外膜与硬脊膜、肿块囊内液与脑脊液CT值无明显差异,CT扫描未能明确诊断。(2)10例在前后位上有腰椎管“蜂腰状”狭窄,侧位片上硬膜囊前缘出现多处压迹,呈现“洗衣板”状改变。手术的8例证实相应节段有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内聚。造影柱的变化未能给手术提供太多依据。(3)104例112个椎间隙在前后位有造影柱不连续、中断或部份中断、神经根抬高、移位、根袖不充盈。侧位片上硬膜前缘出现弧形压迹,深度超过2~3mm,过伸时压迹加深,过屈时压迹变浅。其中L3~4 4例,L4~5 67例,L5~S1 25例,同时有两个间隙8例。病变所在节段清楚,定位准确。手术94例有6例不符,术前造影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诊断为退变性椎间盘膨出。88例诊断符合,符合率为93.6%。单纯从硬膜囊影柱变化、根袖充盈情况判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对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及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的变化,仍需作CT或MRI补助检查。

    Omnipaque脊髓造影能动态观察整个硬膜囊正、侧、斜三个平面影像,整体性较强。它能较好地弥散在脑脊液内,显影效果较好。对诊断椎管内病变及脊髓、马尾、神经根受压平面和方向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正、侧位片上出现的造影柱不连续蜡柱状、神经根移位或不对称、硬膜囊前缘弧形压迹,在过伸、过屈位上硬膜囊前缘压迹加深或平直改变等特征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及椎管内肿瘤比较确切,本组手术符合率为94.1%。但它在颈段脊髓显影较差,对单纯纤维环膨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内聚、椎板增厚以及L5~S1间隙隐约型病变的检出率不如CT扫描。但脊髓造影仍不失为基层医疗单位检查椎管内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

    收稿日期:1997-06-20 末次修回日期:1998-04-13, 百拇医药(蒙仁勇1 方冠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