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26928
大肠绒毛状腺瘤1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徐靖 李国栋

    单位:266002 青岛铁路医院(徐靖);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李国栋)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0532 作者自1991年4月~1995年12月收治11例大肠绒毛状腺瘤,现将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切除范围及愈后等报道如下。

    一、资料:11例病人中,男9例,女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7岁。从临床发现症状起至明确论断为2个月~16个月。发生于横降结肠1例,直肠10例。主要为肠道症状。11例病人中,大便习惯改变5例,粘液血便7例,腹痛2例,便秘1例,里急后重感6例,肿物从直肠脱出2例。由于长期便血,慢性消耗及吸收障碍,有3例合并贫血。11例病人中,气钡灌肠发现直肠中下段有肿物的1例,后经进一步检查确诊。经内窥镜确诊4例,活检确诊4例。

    二、诊断与治疗:仔细的直肠指诊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是最好的诊断方法。气钡灌肠造影仅能提示结肠占位性病变,不能明确新生物的性质,有一定局限性。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最后依据,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必要的根据。本组术前确诊8例,术中诊断3例。在治疗上,有8例腺瘤位置较低,距肛缘4~6 cm,大小在0.6 cm×2.3 cm左右,均未超过2.5 cm,采用局部彻底切除。1例病变位于横结肠和降结肠,在纤维结肠镜下,采用电切和套扎凝切。另有2例腺瘤较大,1例8 cm×4 cm×2 cm,病理提示为直肠绒毛状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另1例为2 cm×3 cm×2 cm,病理提示为直肠绒毛状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且部分腺体癌变;两例均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见区域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均为炎性反应。全组随访有两例在术后一年内复发,行再切除。与其它9例在6月~4年内经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等复查,均无阳性发现。

    三、讨论:绒毛状腺瘤为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发病率较低,但其恶变率甚高。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其发病男多于女,年龄在56岁以上,且多发于直肠。大肠腺瘤如绒毛成分超过75%者为绒毛状腺瘤,常为无蒂。临床上活检有助于绒毛状腺瘤的诊断,但不能据此来排除癌肿。据观察下述腺瘤容易癌变。(1) 较大的腺瘤,体积越大,癌变率较高。(2) 绒毛状腺瘤。(3) 多发性腺瘤。在术前应特别注意提高辅助检查的诊断及良、恶性的区别,这有助于选择最佳手术及治疗手段。治疗主要采取局部切除 ,经纤维结肠镜切除和根治手术。对病变位于直肠中段较大的无蒂柔软如天鹅绒状的绒毛状腺瘤,疑有高度恶变可能,必须完整切除肿瘤,防止术后复发。一般良性腺瘤经充分局部切除是可以治愈的,但也存在一定复发率。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危险者术后3~6个月检查一次,如无新腺瘤发现,在首发腺瘤切除一年再进行检查,连续二年随访阴性,以后3年检查一次。

    (收稿:1997-09-17 修回:1998-03-06)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