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眼科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245166
与“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作者商榷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李建军

    单位:067000 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关键词:

    中华眼科杂志980630 《中华眼科杂志》1997年第3期第178页刊登的蒋美峰等“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一文,改进了Van Buskirk的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主要改进点:基本不做角膜瓣,角膜切口宽3.5~4.0 mm,深达1/2角膜厚度,不咬切板层巩膜前层,只用铲刀3个方向刺透板层巩膜。Van Buskirk是做1/3角膜厚度,底3 mm、顶2 mm、高1 mm的梯形板层角膜瓣,且咬切板层巩膜前层形成所谓的外滤过口。作者施行改良术式35例,随访3~16个月眼压控制率94.6%,滤过泡多呈弥散状,无包裹性滤过泡。其主要优点是不做结膜切口,避免结膜及结膜下瘢痕形成,减少滤过术失败的机会;操作不进入前房;角膜切口渗漏率低等。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也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应予注意:(1)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分离角巩膜瓣方向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剥离巩膜瓣方向相反,要求术者应具备较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不适合初学者施行。(2)由于不需翻转角膜瓣,对角膜缘深部组织的暴露不如常规小梁切除术充分,在一个宽4 mm的角膜兜袋内切除1.5~2.5 mm的小梁组织及周边虹膜(要求其宽度大于切除的小梁组织)均较困难。当术中眼压较高时,小梁切除后可能有较多虹膜脱出,还纳虹膜也有困难。(3)此术式对角膜上皮的干扰大于常规小梁切除术,常可造成角膜切口周围上皮脱落;对术中或术后需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或丝裂霉素C)者,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尚待研究。(4)对上方角膜缘血管翳明显者(如沙眼)做角膜切口易出血,若在角膜缘内1 mm以上距离切口,既增加小梁切除的难度,又可能使术后角膜散光增加。

    目前,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术仅初步用于原发性青光眼首次滤过性手术者,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进行远期的降眼压效果和并发症的观察,尽可能与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临床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化双盲对照研究。推测此术式对于某些顽固性青光眼如炎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无晶体眼或假晶体眼性青光眼的效果相似于常规小梁切除术,均不甚理想。对此能否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尚无研究报告。

    总之,尽管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具有许多优点,但尚不能成为常规的标准小梁切除术的替代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例,由有经验的医师谨慎施行。

    (收稿:1998-03-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