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8年第7期
编号:10226976
增生性瘢痕组织P物质及其受体的分布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8年第7期
     作者:丛林 李世荣 梁智勇

    单位:116021 大连,中国解放军第二○一医院烧伤整形科(丛林);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整形科(李世荣),病理科(梁智勇)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0710 我们对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及其正常皮肤组织中P物质(SP)和P物质受体(SPR)的分布做了同步定位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17例增生性瘢痕病人,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21岁。瘢痕瘙痒、潮红、高出皮肤、触之较硬、瘢痕增厚局限于皮损区。13例非增生性瘢痕病人,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22岁。瘢痕不高出皮肤,无不适症状。30例病人均为烧烫伤后遗留瘢痕,病程伤后8个月~10余年;无任何慢性病史;术前半年内未口服或瘢痕局部注射过激素类药物;肝、肾功能,血糖及常规化验均正常;瘢痕部位:面、颈、胸及四肢。10例正常皮肤取自两组中各5例股部供皮区待移植皮肤。
, http://www.100md.com
    2.方法:取瘢痕中心部位全层组织块及正常皮肤组织,4%多聚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3张;1张行HE染色,确定瘢痕组织类型或正常皮肤;另2张行SP和SPR同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兔抗SP抗体(Zymed公司),兔抗SPR独特型抗体 (日本京都大学水野升教授惠赠),及福州迈新公司提供的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结法试剂盒。具体步骤:组织片常规脱蜡水化;过氧化酶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非免疫动物血清孵育;每例2张切片,分别滴加SP抗体(1:50)及SPR抗体(1:1 000);生物素标记的抗兔抗体孵育;链霉菌生物蛋白-过氧化酶溶液孵育;DAB显色,苏木素复染。随机抽取3组中SP及SPR染色组织片各4张,每张取5个视野,用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以免疫反应最大灰度值为目标,进行定量分析。求出单位面积平均吸光度、面密度和积分吸光度。

    二、结果

    1.SP及SPR分布特点:正常皮肤组织:SP和SPR免疫阳性反应(IR)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层、真皮乳头层、小血管膜及周围、皮下神经、汗腺皮脂腺毛囊细胞及周围。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皮基底细胞层可见明显的SP-IR及SPR-IR分布,密度高,着色浓。小血管膜及周围的阳性密度也较正常皮肤中明显;排列杂乱的胶原纤维之间、成纤维细胞上、肥大细胞周围及残留很少的汗腺皮脂腺毛囊细胞上有SP-IR和SPR-IR。非增生性瘢痕组织:SP-IR及SPR-IR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层,分布密度及着色较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淡而稀少。胶原纤维之间及纤维细胞上很少见SP-IR及SPR-IR。SP-IR和SPR-IR在3种组织中分布点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
, 百拇医药
    2.SP和SPR分布图像:SP-IR和SPR-IR分布的平均吸光度、面密度、积分吸光度值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最高;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最低。t检验表明,3种组织的数据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三、讨论

    本结果显示,SP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比正常皮肤及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明显增多。这一结论与Crowe等[1]用免疫荧光法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本结果证实SPR与SP在皮肤组织,瘢痕组织中分布点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匹配;SPR在成纤维细胞上有分布;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P和SPR阳性反应增多增强。提示,SP和SPR在组织修复及瘢痕持续增生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rowe R, Parkhones N, Mcgrouther D, &127;et al. Neuropeptide-containing nerves in painful hypertrophic scar tissue. Br J &127;Dermatol, 1994,130: 444.

    (收稿:1997-05-30 修回:1998-01-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