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8年第8期
编号:1022701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迟发性脑梗塞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8年第8期
     作者:杨明琪 富壮 赵继宗

    单位:10005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0836 我院收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60例,其中有15例发生迟发性脑梗塞。

    一、对象与方法

    160例经CT扫描有SAH的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龄15~70岁,平均42.2岁。根据Fisher等[1]分析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规则测定SAH的量,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A组:轻度SAH出血或各层出血量厚度测定<1mm。B组:局部有凝血块或各层出血量厚度测定>1mm。入院时给患者GCS评分,入院后测定生命体征,根据病情需要复查CT,必要时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患者最后的恢复结果根据外伤后3个月GOS评分确定。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160例患者中,A组126例,占78.7%,B组34例,占21.3%。15例患者发生迟发性脑梗塞(9.4%)。A组4例,占3.2%,B组11例,占32.4%,2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A组GCS评分:3~8分者44例,9~12分者35例,13~15分者47例,B组3~8分者12例,9~12分者10例,13~15分者12例。A组48例行开颅手术,B组12例行开颅手术,2组手术患者依GCS评分所确定的损伤严重程度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生存3天者104例(82.5%),B组24例(70.6%),2组之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A组外伤后1个月及3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2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15例迟发性脑梗塞的患者中CT扫描3例仅有SAH,其余12例伴有其他颅内病变。如脑内血肿、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及脑挫伤等。脑梗塞在颅脑损伤后4~18天出现,高峰期在9~10天(7例),15例中死亡4例,植物状态生存3例,2例严重神经功能缺失,2例中度神经功能缺失,4例恢复良好。所有脑梗塞患者入院CT显示主要的出血部位在侧裂池,3例CT显示在环池有大量的凝血块,这些患者随后的CT显示脑梗塞发生的部位同SAH的主要部位相一致或有明显的相邻关系。
, 百拇医药
    三、讨论

    自发性SAH后会导致脑血管痉挛[2],因为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甚至脑梗塞。目前认为,脑血管痉挛与血液中释放出来的血管收缩物质有关。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红细胞溶血后的氧合血红蛋白以及前列腺素E、F等。这些物质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释放出来,因此,SAH后到发生脑血管痉挛有一定间隔时间,一般在3天左右,2周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轻。如血管管径缩小60%以上,即可造成明显的脑缺血甚至脑梗塞。近年来的CT研究发现,SAH量的多少与凝血块的大小同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的关联[3]。我们发现,外伤性SAH后的迟发性脑梗塞多在外伤后4~18天出现,高峰期在9~10天,SAH的主要部位同迟发性脑梗塞发生的部位相一致或有明显的相邻关系。SAH量大的患者脑梗塞的发生率较SAH量小的患者要高,这说明外伤性SAH后的迟发性脑梗塞类似于自发性SAH后的表现,SAH的存在是随后发生脑缺血甚至脑梗塞的主要因素。在治疗方面,早期应用血管扩张药,尽早清除积血,解除血管痉挛因素及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炎药物以防止慢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Fisher CM, Kistler JP, Davis JM.Rela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visualized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 Neurosurgery, 1980; 6:1-9.

    2 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27-373.

    3 Chan KH, Dearden NM, Miller JD. The significance of post-traumatic increase i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a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study. Neurosurgery, 1992, 30:679-700.

    (收稿:1997-10-30 修回:1998-05-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