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8年第12期
编号:10227182
神经外科学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8年第12期
     作者:赵雅度 林松

    单位:100050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1217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许多神经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基因的异常密切相关。从分子水平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及治疗,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神经外科领域中发病率最高,预后最差的恶性胶质瘤,是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难题,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人们不约而同地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探索肿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

    胶质瘤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除了一些遗传性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病和Von Hippel Lindau病外,大多数肿瘤无遗传性。可是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胶质瘤与染色体异常有关。星形细胞瘤常有7、9、10、17、19号染色体异常;室管膜瘤有22号染色体异常;少数胶质细胞瘤发现少见的22号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异常;髓母细胞瘤与17号染色体异常有关。目前认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失衡。肿瘤的发生、癌基因的激活、过量表达、肿瘤抑癌基因的突变及缺失所致失活密切相关。
, http://www.100md.com
    一年来,国内一些单位在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方面作了较多的工作。检测胶质瘤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α)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发现高恶度胶质瘤EGF、TGFα和EGFR过量表达,低恶度胶质瘤则少见。提示EGF、TGFα和EGFR参与胶质瘤恶性发展。EGFR基因常发生重排。重排后编码细胞外部受体部分缺失,不能结合EGF和TGFα,但是能自身活化,出现肿瘤细胞增殖。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胶质瘤恶性转化的晚期,被视为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癌基因,如C-myc、Ros、Gli等同胶质瘤的发生也有关。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检测41例脑肿瘤p53基因突变,发现突变率为34%,这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高度一致;突变在低恶度和高恶度胶质瘤中均有分布。说明肿瘤的发生与肿瘤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是分不开的,p53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p53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的病理级别密切相关,说明p53基因突变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胶质瘤p16、p15基因突变也不少见。国内还有一些单位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Gsa基因突变和胶质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以及凋亡、诱导分化基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胶质瘤的发生同其大量表达免疫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逃避免疫监视功能有关。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最终阐明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
, 百拇医药
    基因治疗无疑将成为21世纪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1996年底,世界上有105项基因治疗方案获得批准,其中15项是脑肿瘤,恶性胶质瘤占13项,包括我国一项。上海肿瘤研究所与北京和上海神经外科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胸苷激酶基因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研究。目前已有10余例病人接受了这项基因治疗,短期随访的结果尚属满意。

    胶质瘤常见的基因治疗方法有:自杀基因、肿瘤抑癌基因、免疫基因治疗和基因修饰瘤苗等。国内一些单位用不同载体针对胶质瘤的不同靶点进行了基因治疗实验研究。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异种野生型p53基因,发现能重建p53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能增加对表达异种p53蛋白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能增加胶质瘤的化疗敏感性,可达到一举多得的治疗效果,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北京、上海和苏州还分别用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载体介导HSV-tK基因治疗,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发现HSV-tK/GCV基因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引起瘤细胞的凋亡。白细胞介素2基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致瘤性的影响也有报道。

    虽然动物实验效果良好,但是实验动物和人体的情况差距很大。临床肿瘤基因治疗的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专家们毫不怀疑它的潜力。现阶段期望过高、苛求是不切实际的。当前已认识到基因治疗面临的三大障碍是:转基因效率低,基因在体内表达及调控和有效的治疗基因。现阶段研究策略是把重点放在载体研究上;导向、高效和可控是最终的目标。另外,也有人提出了联合基因治疗的策略。总之,目前基因治疗还应侧重基础研究,谨慎开展临床治疗。避免国外1989~1994年出现基因治疗的盲目过热在我国的重现。相信随着三大障碍的攻克,基因治疗最终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有力武器。

    (收稿:1998-08-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