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12320
异常浆细胞内含棒状小体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闭雄杰 糜贤凤

    单位:广西柳州铁路局中心医院(柳州 545007)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199 异常浆细胞内含棒状小体的多发性骨髓瘤较少见,我们在做骨髓涂片检查时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吴某,男,51岁。自述半年前双肋部腰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逐渐加重,曾在多家医院就医均按“风湿病”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腰疼明显而来我院外科住院,检查患者贫血、蛋白尿而转入血液内科检查治疗,经检查血沉增快,尿本周氏蛋白阳性,X线检查及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疏松,肋骨多发性骨折;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浆细胞0.19,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曾用CP,EACOP,MP方案治疗,各化疗1个疗程,共住院3个月余,病程有所改善,骨疼减轻;因化疗间歇期,骨疼加剧再次入院强化,体检:双季肋部无肿胀,有压痛及叩击痛明显,腰骶部叩击痛。
, 百拇医药
    实验室检查:Hb82g/L,RBC 3.05×1012/L,WBC 3.6×109/L,PTL 10.4×109/L,ESR112mm/h,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尿本周氏蛋白阳性,血浆总蛋白70.6g/L,白蛋白35.9g/

    L,球蛋白35.2g/L,血清蛋白电泳A0.60、α1 0.03、α2 0.05、β0.08、γ0.24;血清Ca、P、Na、Cl、K、BUN、Cr、AKP和肝功能测定均正常;免疫球蛋白测定:IgG10.5~41.6g/L,IgA1.24~1.33g/L,IgM9.04~10.5g/L。

    骨髓细胞学检查:治疗前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异常浆细胞占0.19,其中原浆占0.05,幼浆占0.10,成熟浆细胞占0.04,胞体形态不规则,浆丰富有少许嗜天青颗粒,可见数条或成束红色杆状小体的异常浆细胞,这种内含棒状小体的异常浆细胞占骨髓瘤细胞9%;治疗后骨髓增生度减低,异常浆细胞占0.09,仍可见内含棒状小体的异常浆细胞占2%。
, 百拇医药
    2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异常浆细胞出现棒状小体很少见,我院1988~1997年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5例中均未见有报道,1967年沈阳医学院出版的《临床血液学及细胞学图谱》一书中曾称为Auer氏小体,但与急非淋白血病中的Auer氏小体性质不同,白血病中的Auer氏小体是由于核糖体与H2O2酶异常,经高尔基体浓缩加工出现高尔基小泡,小泡相互聚积形成Auer氏小体,目前认为白血病中的Auer氏小体是异常嗜天青颗粒的聚合体,POX阳性,而多发性骨髓瘤异常浆细胞中的棒状小体则是由于病理性浆细胞分泌的粘液蛋白集结而成一条条或成束红色棒状物,形态上与急非淋白血病中的Auer氏小体类似,但POX阴性,浆细胞中的Russel小体为核酸和粘蛋白的结合物,光镜下为圆形透明物,异常浆细胞中的棒状小体形态上可以区别于Russel小体,因而异常浆细胞中棒状小体形态上与Russel氏小体有别,性质上与急非淋白血病时的Auer小体不同,本病例含棒状小体的异常浆细胞占骨髓瘤细胞9%,提示并非每个异常浆细胞都出现,可能是由于粘液蛋白弥散分布有关,患者尿本周氏蛋白呈阳性,免疫球蛋白检查IgG与IgM均升高,诊断为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经过COP方案化疗后,患者骨疼减轻,可下床活动,骨髓检查异常浆细胞减少至0.09,IgG降至正常,但IgM仍显著升高,异常浆细胞中仍可见棒状小体,但比例减少至2%,因而,异常浆细胞棒状小体的出现是否与免疫球蛋白IgM持续升高所致,其比例的高低是否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某种关系,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1998-03-09收稿)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