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川北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21444
哈氏棒钢丝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伴截瘫
http://www.100md.com 《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代富勇 杨明永

    单位:三台县人民医院骨科 621100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

    川北医学院学报/990128提要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手术一般包括脊柱复位,椎管减压及对损伤的部位进行有效的内固定等。鉴于脊柱钢板,钢丝骨水泥固定有若干缺点,1989年以来我科应用哈氏棒钢丝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45例,经临床观察及随访,椎体复位好,内固定牢靠,治疗费用低,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发15例,年龄24~46岁,平均38岁,损伤部位:T12椎16例,L1椎18例,T12L1椎4例,L2椎5例,T112 例,损伤程度:24例椎体压缩超过1/2,并伴有不同程度移位,椎体向后移位均在0.5~1cm,伴有侧方移位6例,伴椎板椎弓根骨折8例。手术探查:脊髓有不同程度挫伤,充血、水肿、受压(骨碎片,脱出的椎间盘),8例脊髓有部分液化。完全截瘫12例,不全截瘫30例,马尾损伤3例。本组随访:5年以上6例,3年以上12例,1~3年18例,半年以上9例。结果:45例术后X照片,有38例椎体位移位基本纠正,12例完全截瘫,术后截瘫平面逐渐下降,9例4~6月形成自主膀胱。33例不完全截瘫,按Frankel分型,25例恢复至E,8例至D。术后2~3月均可扶双拐下床活动行走100~200米,术后4~5月可扶双拐行走300~500米,6月后有8例可弃拐行走1000米。随访过程中,有2例因过早弯腰及锻炼过度致椎板骨折及脱钩。
, 百拇医药
    2 手术要点

    病员在持硬麻醉下俯卧位施术,切口范围包括损伤部位上下各3个椎体,显露切口棘突及椎板后,切除损伤的棘突,椎板及关节突,有时根据需要切除一侧椎弓根,及部份椎体以达到充分减压,然后探查上下椎管,了解脊髓有无受压,有出血水肿者,行后正中切开硬脊膜及蛛网膜减压,椎体如有向后滑脱压迫脊髓,可用方钢条对准后突的椎体向前锤击,或切除后突的椎体及椎间盘,以达到彻底解除脊髓受压。固定椎板横突范围,一般包括损伤椎体上下各三个正常椎体,哈氏棒长度要适当,同时要将哈氏棒折弯成与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一致,单根哈氏棒应安放在椎体压缩最重侧,在安放上钩时注意勿损伤脊髓,安放下钩要牢固可靠,否则钩子易滑脱,影响手术效果。再根据椎体压缩的程度,分别将哈氏棒逐渐撑开1.5~2.0cm,注意防止脊髓过度牵张。同时在椎板切除的上下端,分别用钢丝将哈氏棒固定在椎板上,并可配合大块髂骨作“H”型植骨,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术后一月在皮腰围保护下指导病员坐起,早期配合针灸理疗以恢复神经,中西药综合治疗,以促进脊髓功能和截瘫的早期恢复。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脱位合并截瘫的治疗,手术目的是使椎管复位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解除脊髓的压迫,内固定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以利于病员的早期康复锻炼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受哈氏棒手术的启发自1989年以来应用哈氏棒钢丝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45例,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较满意,本方法有以下优点:

    哈氏棒钢丝固定牢固可靠,着力点分散,单根哈氏棒放在椎体压缩较重一侧,利用上下钩固定,再用撑开器撑开1.5~2.0cm,这样可使受压的椎体复原,恢复椎管和椎间隙的正常管径和宽度,以解除对脊髓的受压,并在切除的椎板上下端,分别用钢丝将哈氏棒固定在椎板上,使脱位的椎体复位,以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弧度,配合大块髂骨“H”型植骨,进一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有效的防止椎板骨折、脱钩及断棒。

    本手术方法,适应范围广,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胸腰椎粉碎性骨折、脊髓受压、胸腰段脊柱侧弯矫形术均为哈氏棒钢丝固定治疗的最佳手术指征。本手术操作技术及器械要求不是很高,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容易掌握,也十分安全,切除损伤的椎板进入椎管,损伤小,出血少,脊髓显露好,有利于脊髓的探查和脊髓损伤段周围的彻底减压,既可避免加重对脊髓的损伤,又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截瘫的恢复明显提高。
, 百拇医药
    哈氏棒钢丝固定不但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而且术后不需石膏背心外固定,仅用皮腰围保护脊柱,便利于护理及翻身,有利于病员早期坐起,早期下床活动,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有效防止了截瘫病员的三大并发症的发生。45例随访无肺部感染,无褥疮及泌尿系感染,无一例死亡,经临床治疗观察,笔者认为本方法是目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沈根标,等.哈氏棒鲁格钢丝内固定加椎板减压治疗脊柱骨折截瘫.创伤杂志1987; 3(2):75

    [2] 黄继锋,等.5种后路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中华骨科杂志.1997;9(1):539

    (收稿日期:1998-10-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