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文选》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23117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Ⅱ期切开后囊膜治疗64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医学文选》 1999年第1期
     作者:梁凤康

    单位: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眼科(梁凤康)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169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治疗原则是切开视轴混浊区以提高视力。截囊针后囊膜切开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有效。我院于1994~1998年6月治疗64例各型晶体后囊膜混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8.5岁。先天性3例,外伤性12例,中老年49例。64例均在本院手术。所用人工晶体全部为PMMA后房型。后囊混浊距手术时间6~48个月,平均32个月。后囊混浊:Ⅱ级48例,Ⅲ级16例。白内障后囊混浊的分级标准[1]:0级,后囊透明;Ⅰ级,后囊轻度混浊,眼底可见,不影响视力;Ⅱ级,后囊中度混浊,眼底可见,影响视力;Ⅲ级,后囊重度混浊,眼底完全看不见,严重影响视力。所有病人均诉视物模糊,视力较术后减退。视力由眼前手动至0.4,其中手动者39例,0.2~0.4者25例。在裂隙灯显微镜高倍镜下检查,人工晶体与后囊膜之间均具有空隙存在,但宽窄不一。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在全麻或局麻下,角巩膜小切口,前房及晶体囊袋注入粘弹剂,用4号半针头折成适应的弯度制成后囊切开针,经瞳孔缘达晶体后囊光轴处,刺破一个小洞,通过此口缓慢地注入足够粘弹剂,使粘弹剂超过破囊范围,将后囊与前玻璃体分开,用截囊针在后囊中央完成2mm×3mm的透明孔即可。置换出粘弹剂,并恢复瞳孔,用1/2000的匹罗卡品液(眼内专用)注入前房以缩小瞳孔。加固密闭切口,常规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术后短效散瞳剂散瞳,口服消炎痛。

    2 结 果

    本组所有治疗眼的视力均恢复到发生后发障前的最佳水平。术后视力0.3~0.5者39例,0.6~0.8者23例,不变者2例,均为先天性及外伤性弱视。术后眼压在24~28mmHg之间。未发现人工晶体损伤。眼府检查,全部均由模糊变为清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 百拇医药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本身将发生一系列改变,如后囊膜模糊、皱缩、Elschnig珍珠小体形成,纤维增殖等变化,其结果均会影响后囊膜的透明性而降低视力。囊外摘除术后的后囊混浊发生率成人为7%~53%,儿童几乎高达100%[2]。其发病机制[3]是晶体前囊膜的上皮细胞沿着后囊膜的表面增生,晶体上皮细胞是晶体中保持增殖与分化能力的成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创伤,必然引发修复机制,表现为上皮细胞移行、增殖,向成纤维细胞转化。同时晶体上皮细胞还能合成α-、β-和r-晶体蛋白以及Ⅲ型腹原等细胞外基质,产生晶体囊膜样物质。这些物质可粘附细胞、色素和蛋白颗粒,并构成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支架,使之紧密相连,在后囊形成纤维化组织,而使后囊变为混浊。除此之处,晶体上皮细胞还能合成产生一些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前者可通过诱导前列腺素E\-2的合成,破坏血-房水屏障,导致炎症反应,如纤维蛋白渗出;后者可吸引周围组织的细胞及血-房水屏障破坏后渗 出的细胞向后囊移行,导致后囊膜混浊。此外,残留的皮质或术后的炎症,都可能造成纤维组织沾着后囊膜增生。
, http://www.100md.com
    我院1993~1998年6月,开展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208例,返院复查并发现64例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30.7%,与文献报告接近。目前最佳治疗方法为激光后囊切开术,但因费用昂贵且对设备和技术要求高,故尚未能普及。我们认为植入人工晶体后Ⅱ期切开后囊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晶状体植入后,晶状体可起到屏障作用,在保持前房有一定的深度与压力下,玻璃体不易脱出,且又可限制前房与玻璃体两腔之间物质的自由移动,减少了黄斑囊样变性的发生及其他并发症。本组眼压稍增高,可能是后囊切开术后,粘弹剂仅部分吸出而致术后眼压的升高。

    参考文献

    1 祝肇荣,陆道炎,王丽天,等.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后囊膜混浊263只眼临床随访.中华眼科杂志,1990,26(3):138

    2 邓奋刚.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晶体囊膜的变化.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2,16(1):24

    3 谢立信,董晓光.人工晶体植入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