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文选》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23192
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术后并发感染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医学文选》 1999年第1期
     作者:蒋奕红 傅善忠 林高翔

    单位:广西桂林医学院附院麻醉科(蒋奕红 傅善忠 林高翔)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1102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0岁,教师。因硬外阻滞治疗后腰部疼痛加重,伴发热3天从当地医院转入。当地诊为“L4~5、L5、S1骨质增生,L5轻度后滑脱”,在2个月内共行左侧骶棘肌封闭4次,L4-5硬外阻滞治疗2次。在最后一次治疗后,病人腰痛加重,并向左下肢放射,使活动受限,伴不规则中低热。查体:体温38.3℃,跛行。L4~5、L5、S1水平左侧骶棘肌压痛明显,棘突椎间隙压痛不明显,双侧坐骨神经压痛不明显,双下肢感觉、肌力正常。左直腿抬高试验45度(+),加强试验(+)。X线、B超、CT、MRI均示L4~5、L5、S1椎间盘脱出变性。实验室:WBC、N、ESR均显著升高,血糖正常。经抗炎、抗结核治疗1个月,疼痛及发热无明显缓解,即入手术室行L4-5硬外穿刺术,穿刺后见硬外腔内少许粉红色液(约0.25ml),细菌培养(-),冲洗硬外腔后回吸物送细菌培养(-)。拔针前地米15mg,0.75%布比卡因8ml硬外注入。穿刺术后病人疼痛明显减轻,体温正常。15天后再次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发热,症状同前。即在全麻下行手术探查,术中见棘突、椎板两侧软组织充血、肿胀、脆、无弹性,L4,S1黄韧带增厚,变性,L5-S1椎间盘彭出。行L5-S1椎间盘摘除术。病理诊断:黄韧带纤维组织透明变性,横纹肌肌间水肿,灶性出血。术后病人疼痛消失,但在第16天无诱因再次出现疼痛,性质同术前。以局部封闭、抗炎、激素治疗,好转出院。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本例病人在封闭镇痛治疗后疼痛加重,伴发热,WBC↑、N↑、ESR↑,提示封闭局部及硬外腔有炎性改变。而硬外感染的诱因很多,如:腰椎盘手术术后并发症,多次反复硬外穿刺,长期镇痛留管,消毒不严或消毒液力度不够,穿刺器械污染等。而致使硬外腔炎性改变的确切病因不明,有人认为是细菌感染,而有人认为是非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也不排外有病毒感染的存在[1]。本例病人硬外腔抽取液及冲洗液虽然未培养出细菌,但病人体征及病理均提示有感染存在。

    硬外感染的诊断主要是:①感染前有明确的硬外穿刺史,局部封闭史或手术史。②在术后2~4天内出现发热、背痛、腰腿痛。疼痛以剧烈阵发性痉挛性抽痛,刺激痛,下肢过敏痛为主,伴下肢麻木,乏力,因疼痛而活动受限,严重者四肢麻痹。合并中枢神经感染者,可有头痛,呕吐,发高热,昏迷等。③棘突、棘突旁局部压痛,放射痛,红肿,有窦道者伴分泌物。直腿抬高试验(+)。④化验室:血象可正常或WBC↑、N↑、ESR↑,血糖增加。⑤对硬外腔感染有较可靠的诊断意义是CT、MRI。可见脊髓压缩索状,骨髓信号异常,骨质受侵,硬外感染区为斑片状异常强化,脊髓受压时脊髓外形改变,椎间隙变窄,50%炎症病变处可明显被强化[2]。⑥硬外腔内液体、穿刺用品、置入导管末端细菌培养(+)。⑦手术切除物病检符合炎性改变。本例发病原因是属于非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性大。
, 百拇医药
    硬外腔感染的治疗难以痊愈。特别是反复多次感染致使神经根、硬脊膜粘连,瘢痕形成后。本例病人在我院首次治疗中选取硬外穿刺推药,症状明显缓解,与激素减轻水肿,抗生素杀菌或抑菌作用有关。严重的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也有报道每日腰穿,放脑脊液、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极少数后遗症期病人也可考虑行椎管探查,手术松解神经根压迫症状[3]

    总之,硬膜外腔镇痛后并发感染的病例少见,而并发感染后诊断主要是以CT、MRI,细菌培养及病检为可靠诊断依据。并发感染后预后差。应提高警惕,以防为主,注意器械消毒和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叶立民,黄 奥,洪黎清.手术致腰椎间隙感染13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福建医药杂志,1997,19(3):9

    2 白 林,冷晓明.颈椎硬膜外感染:MR影像特征.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5,18(6):367

    3 李惠光,李 华.腰麻后并发绿脓杆菌脑膜炎3例报告.临床麻醉学杂志,1994,10(2):8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