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西医学》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24892
急性创伤性大脑半球肿胀
http://www.100md.com 《华西医学》 1999年第1期
     作者:何能前 尹绍雅 姚之淇

    单位:何能前 尹绍雅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姚之淇 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540000)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肿胀;手术

    华西医学990138 摘要:文章回顾近年收治的ACHS27例,均手术治疗,结果死亡率63%(17例)。指出外伤时多种因素可引发ACHS,治疗宜早行手术减压,术后降颅压措施应适当延长。

    〔中图分类号〕R749.1+2

    〔文献标识码〕B

    Acute Cerebral Hemispheric Swelling

    HE Neng-gian,YIN Shao-yia,YAO Zhi-qi
, http://www.100md.com
    创伤性急性脑肿胀,尤其是急性大脑半球肿胀(Acute cerebral hemispheric swelling,ACHS)因其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而成为颅脑外伤救治中的难点,本文回顾我科所收治的27例ACHS,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发生机制及救治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27例,男21例(77.8%),女6例(22.2%)。年龄15~67岁。致伤原因以车祸最多,共17例(63%),其它依次是跌伤4例(14.8%),坠落3例(11.1%),暴力击打3例(11.1%)。着力部位:枕顶部19例(70.4%),额顶部4例(14.8%),额颞部3例,面部1例。

    1.2 意识及瞳孔:伤后持续昏迷18例(66.67%),有中间清醒期者9例(33.33%)。GCS≥9分者5例(18.52%),GCS≤8分者22例(81.48%),其中GCS≤5分者12例,占44.49%。瞳孔单侧散大14例,占51.85%。双侧瞳孔散大7例(25.92%),瞳孔无变化6例(22.22%)。
, 百拇医药
    1.3 影像学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行CT扫描检查,15例术后10小时~26天行CT复查,每例复查次数1~3次。其它则因术后迅速死亡或平稳好转而未予CT扫描复查。全部病例中CT发现脑挫裂伤14例(51.85%),硬膜下血肿21例(77.78%),硬膜外血肿3例(11.11%),外伤性蛛网膜下脑出血9例(33.33%)。术前即发现广泛大脑半球水肿肿胀17例(63%),术后复查的15例均可见术侧半球明显水肿肿胀。

    1.4 治疗及结果:全部病例均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昏迷到手术间隔时间为2.5~9小时。7例行单纯血肿及损伤脑组织清除术,术中脑搏动虽较差,但无膨出(术后CT均见术侧广泛脑水肿),20例(74.1%)因术中脑膨出而行内外减压术,其中6例术前片中未见明显脑水肿。术后均给予气管切开、吸氧、脱水、激素等治疗,11例高热者给予亚低温冬眠疗法,2例予低分子右旋酐糖静滴。治疗结果:死亡17例(63%),中重度残废及植物生存7例(25.89%),轻残3例(11.11%)。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急性全大脑肿胀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而ACHS则多见于颅内血肿及同侧脑挫裂伤较重的成年病人〔3〕,且常发生在开颅术后,又称减压后脑肿胀。本组病例中18~50岁者19例,占全部病人病例的70.4%,与以往文献报导相符。在受伤原因方面,本组病例以车祸占首位,共17例,占63%。而车祸所致颅脑损伤的受伤机制常较复杂。从着力部位看,本组中涉及顶部的共23例占85.2%,其中枕顶部19例占70.4%,额顶部4例14.8%,故推测该病的发生也可能与伤时头颅着力部位有关。

    从CT表现看,ACHS常伴发于同侧的颅内血肿、脑挫裂伤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表现出比上述病变本身更为突出的中线移位。肿胀区域可表现为低密度区域或等密度区:低密度区代表脑水肿,等密度区则可能代表脑血管扩张充血或富含蛋白质的水肿区。在Lobato〔2〕所报导55例ACHS中仅3例为单纯的大脑半球肿胀,余者均并发急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本组27例均伴发硬膜下血肿和/或脑挫裂伤和/或硬膜外血肿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急性硬膜下血肿占77.78%。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中线移位(>8mm),7例中线移位超过20mm。
, 百拇医药
    严重颅脑外伤后的ACHS可于伤后数十分钟内发生,其机制认为可能是脑血容量的增加或水含量增多,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作用〔3,4〕。密度学及动态CT研究表明,急性脑水肿是致死性头伤病例中脑肿大的常见原因。严重颅脑外伤时损害了下丘脑及脑干血管运动中枢,使脑血管运动麻痹而导致脑血容量突然增加,从而使ICP骤增压迫脑静脉,使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下降,致脑缺血、水肿形成,实际上,实验性脑外伤脑水肿可于伤后30分钟发生。血管扩张也可能是机械损伤后脑血管的直接反应,从理论上讲脑血管运动中枢麻痹造成的脑血管扩张应该是全脑性的,而ACHS的水肿仅发生于伤侧半球,这提示ACHS发病过程中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至少不是一个独立因素,伤侧局部病生理变化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另外,伤后低血压、低氧血症及血管痉挛也对ACHS的发病起了促进作用。

    本病治疗比较困难,残废率较高,预后差。在有颅内血肿者,颅内压力严重增加CPP下降,如时间较长则可发生减压后脑水肿。国内许氏〔5〕报导一组外伤性脑肿胀病例,脑受压时间在致死组内7.40±0.79小时,存活组为2.71±0.35小时。本组病例死亡组昏迷到手术减压时间为2.5~9小时,存活组为2.5~5.5小时,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无显著差别,提示除手术时间外,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如术前是否已出现了呼吸抑制及相应处理,术中术后的低血压及低血氧等,对ACHS预后也起着重要作用。理论上讲,ACHS由于是不平衡的ICP增加,所以早期开颅减压是必要的,而且越早越有利。ACHS的术后处理很重要也很棘手,在以往文献及本组病例中尽管应用了过度换气、大量激素、脱水、低温冬眠及巴比妥等治疗及脑脊液外引流等,效果仍不理想。本组中有2例早期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均存活,但因例数太少尚不能说明问题。根据Lobato的经验,在应用硫喷妥钠控制ICP后不能马上停药,而要一直持续用药到CT检查水肿占位效应消失时为止,他并且观察到水肿占位效应完全消失大概需要半个月。本组病例中有4例经手术及上述综合处理后复查CT发现分别于术后的16~26天方见水肿占位效应明显缩小,提示降颅压措施应用时间应适当延长,根据CT复查或ICP监护结果进行调整。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谭平国,蔡望青,钟志光,等:急性外伤性脑肿胀36例。实用医学杂志1998;14(9):635。

    2.Lobato RD,Sarabia R,Cordobes F,et al:Posttraumatic cerebral bemispheric swelling,J Neurosurg,1988;68:417.

    3.曹美鸿:创伤后脑肿胀。中华创伤杂志1998;14(4):197。

    4.高立达:神经疾病临床剖析。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46。

    5.许百男,段国升,张纪等:外伤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中华创伤杂志1994;10(6):256。

    (1998-10-25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