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29260
齐刺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李建武

    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430014)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124 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是因臀部深层软组织病变而引起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致使其间穿过的坐骨神经受卡压或刺激,而引起的干性坐骨神经痛。笔者用齐刺电针治疗该病征,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32例,女性21例;年龄在35~45岁者6例,46~55岁者22例,56~65岁者25例。病程最短半月,最长五年。

    诊断:坐骨神经干性痛症状及体征:臀部疼痛并向下肢后外侧放射痛,或伴麻木及腱反射障碍,压痛位于臀部而非腰椎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屈颈试验亦阳性,下肢内旋试验阳性,(梨状肌综合征下肢外旋试验阳性,以此可作鉴别)。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方法

    取穴:在坐骨神经盆腔出口部体表投影位置压痛最明显处,相当于环跳穴偏内侧处为正中穴,旁两穴在正中穴上下或左右压痛点处取穴,距离视病情及病位而定,一般约50~60mm处。适当选肾俞、承扶、委中、阳陵、承山、昆仑等为配穴。

    操作:用75~100mm毫针,用双手夹持法进针,正中穴进针后向压痛深部直刺,当刺到病变部位时,因深部组织的变性,粘连及瘢痕常会感到进针有阻力,很滞针,易弯针,故押(压)手应尽量夹持住针体,以防弯针,便于针刺到病变部位及提插捻转,旁二针进针后稍向正中穴斜刺,深度及手法与正中穴同,提插捻转得气后,在三穴中交替选二穴加用G6085治疗仪,用连续波频率2~4Hz,配穴用常规针刺法,留针30分,1次/d,10日为1个疗程,治疗2~4疗程。

    3 治疗结果

    痊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活动自如)21例;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活动时略有痛感,日常生活及工作无影响)16例;进步(疼痛减轻,体征有所改善)11例;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5例。
, 百拇医药
    4 典型病例

    刘某,男,50岁。半年来右下肢后外侧疼痛,在他院作腰椎CT未见异常,经推拿、针灸、神灯、火罐治疗效果不佳。因疼痛加重1周,于1995年10月就诊,症见右臀及右下肢牵引痛,活动痛甚,行走困难、跛行,臀部压痛明显,亦向下肢放射,腰椎旁无压痛,直腿抬高及屈颈试验为阳性,下肢内旋试验阳性,经齐刺电针5次后,疼痛逐日减轻,治疗2个疗程,疼痛基本消失,重压臀部及下肢内旋时稍有疼痛,又隔日治疗1次,续治5次后获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5 讨论

    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是八十年代末才提出的,是对软组织病变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病因的新认识,多由外伤、劳损、感受寒湿及长期的持续作用,引起臀部深层组织纤维组织炎,局部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形成粘连或臀肌变性,瘢痕形成及脂肪堆积,造成出口处狭窄,使从中穿过的坐骨神经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症状,以往对此干性坐骨神经痛多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现认为梨状肌损伤只占其中很少部分。

    齐刺是内经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治疗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本症属中医痹症,病变部位深,范围小,且多病程长,一般常规针刺治疗效果不理想,齐刺三针齐下,深刺直达病所,协同作用可增强针感,共同疏通病变处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粘连及瘢痕的刺激与压迫以解除疼痛。注意要找准病变部位,进针深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而定,要针刺到病变处,否则影响疗效。

    (收稿日期:1998-02-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