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30447
53例脾胃虚实证患者食管压力变化分析★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1期
     作者:李茹柳陈蔚文潘怀耿徐颂芬叶富强

    单位:李茹柳陈蔚文潘怀耿徐颂芬叶富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

    关键词:中医中医

    新中医990120 提 要 为探讨脾胃虚实证患者证型与食管动力改变的关系,对53例胃、食管疾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食管压力测定研究。结果:有39例检出食管动力异常,检出率73.6%。食管高动力的检出率肝胃不和型为40%,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10%);动力不协调的检出率又以后者(55%)明显高于前者(27%),两项比较均为P<0.05。低动力检出率两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肝胃不和型与肝郁脾虚型的食管动力异常特点存在明显差异,食管高动力主要出现在肝胃不和型,动力不协调则以肝郁脾虚型多见。

    目前胃肠动力学成为胃肠生理学的活跃研究领域之一,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把胃肠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纳入中医脾胃病的研究中〔1〕。近年来我们运用食管动力学的检测手段,如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对中医吞酸、胃气上逆、痞满证进行了临床研究及相关的理论探讨〔2~5〕。本项研究是在此基础上,对53例具有胃、食管病变的脾胃虚实证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医证型与食管动力异常改变特点的关系。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选择患胃、食管疾病,具有胃脘痛、 脘腹胀满、嗳气、泛吐酸水、脘胁灼热疼痛、呃逆、恶心、呕吐、咽部如有物梗阻感等症状的患者共53例纳入观察。

    1.2 一般资料 53例患者均为本校一附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男34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34.3±12.8岁。所有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8例,返流性食管炎30例,十二指肠炎16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若同一病例患2种以上疾病则分别列入统计)。

    1.3 辨证分型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6〕,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肝郁脾虚型、脾虚型。

    1.4 食管压力检测方法 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PC Polygraf HR,瑞典 CTD-synectisc 公司),测压导管4腔,灌注水流速0.6ml/min。检查前3天停用任何影响消化道动力的药物,禁食至少6h。病人仰卧,经鼻腔插入导管,定点缓慢牵拉法检测。主要记录: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长度(LESL)、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时程(LESRD)和松弛压(LESRP)、食管体部干、湿咽蠕动功能(每30s吞温水5ml,干湿咽各5次),包括蠕动振幅、时程、速度、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P)和长度(UESL)。
, 百拇医药
    1.5 食管动力异常的类型 参照《现代胃肠病学》〔7〕所述,食管力动力异常可分为低动力、高动力和动力不协调3类。低动力可表现为:LESP低下(LESP<1.3kPa),吞咽后食管蠕动收缩幅度低下(<4kPa),或缺乏收缩;高动力可表现为:LESP升高(LESP>4kPa),或对吞咽表现为松弛障碍(LESRP>1kPa),吞咽引起高幅度的蠕动收缩(>20kPa),或收缩时限延长(>7s),重复收缩,常有自发性收缩;动力不协调可表现为:推进的蠕动速度异常,呈非蠕动同步收缩(蠕动速度>10cm/s)或逆行性收缩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辨证分型情况 对53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分为肝胃不和型30例,肝郁脾虚型20例,脾虚型3例。病例数以实证(肝胃不和型)和虚实夹杂证(肝郁脾虚型)所占比例较高,虚证(脾虚型)病例较少。

    2.2 食管动力异常的检出情况 对53例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有39例(73.6%)检出食管动力异常情况,其中肝胃不和型23例(76.7%),肝郁脾虚型14例(70.0%),脾虚型2例(66.7%),3个证型之间食管动力异常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食管低动力、高动力和动力不协调在全部病例的检出率分别为32.1%(17/53)、28.3%(15/53)和39.6%(21/53)。因脾虚型食管动力异常例数仅为2例(1例低动力兼动力不协调,1例高动力兼动力不协调),故不列入证型分析,本文只对肝胃不和型与肝郁脾虚型进行分析。
, 百拇医药
    附表为肝胃不和型与肝郁脾虚型食管动力异常类型的分布情况。若同一病例同时有低(高)动力+动力不协调,按低(高)动力、动力不协调分别列入统计。

    附表 两证型食管动力异常类型的分布情况 证型

    n

    低 动 力

    高 动 力

    动力不协调

    例数

    检出率

    例数

    检出率

    例数
, http://www.100md.com
    检出率

    肝胃不和

    30

    11

    36.7%

    12

    40.0%

    8

    26.7%

    肝郁脾虚

    20

    5

    25.0%
, 百拇医药
    2*

    10.0%

    11*

    55.0%

    x2检验 与肝胃不和型比较 ※P<0.05 附表可见,两型食管动力异常情况包括低动力(16/50,32%)、高动力(14/50,28%)和动力不协调(19/50,38%),3种类型食管动力异常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证型之间食管动力异常类型的构成则有较明显差异。其中高动力的检出率以肝胃不和型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而动力不协调的检出率又以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两项比较均P<0.05。低动力检出率两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食管高动力主要出现在肝胃不和型,肝郁脾虚型检出率较低;而动力不协调则以肝郁脾虚型出现较多,肝胃不和型检出率不高;低动力的检出率两型比较接近。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脾胃本质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由于受检测手段等条件的限制,以往研究的重点多放在胃、肠道,对食管较为忽略。本项研究利用食管测压技术了解脾胃病患者食管动力改变的情况, 并观察不同证型间病变的异同,作为研究脾胃虚实证的一个切入点,为中医证型的研究提供参考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本组患者有73.6%检出食管动力异常情况,食管低动力、高动力和动力不协调在全部病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2.1%、28.3%和39.6%,说明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类病人可出现食管运动的减弱、增强和紊乱,它们的检出率大致相似。但若从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则可发现证型之间食管动力异常类型的构成有较明显的差异。以肝胃不和型与肝郁脾虚型进行分析,食管高动力的检出以肝胃不和型为主,说明高动力以实证患者多见,这与以往研究的肝胃不和型餐后胃电胃运动亢进的结果〔8〕有相似之处。食管动力不协调的检出以肝郁脾虚型患者较多,说明有脾虚表现者更易出现动力不协调的情况。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的始动力为“脾气”,本组有脾虚表现者食管动力不协调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提示“脾气”功能的体现包括了食管运动的协调,“脾旺”是食管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一。低动力的检出率在证型之间差异不明显,说明这类患者不论虚实证均可出现食管动力减低的情况,这与文献〔9〕报道返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运动功能减弱的结果相似。
, 百拇医药
    我们曾对42例胃食管返流患者进行食管pH监测,发现肝胃不和型与肝郁脾虚型患者胃食管返流检出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两证型之间食管压力测定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另外我们的初步临床研究表明,对胃气上逆证患者根据中医证型论治,在治疗证的同时也可使食管动力异常得到改善〔4〕。这为用食管动力学的手段探讨脾胃虚实证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脾胃学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B97-03)

    参考文献

    1 宋于刚,张万岱.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11)∶646~647

    2 李茹柳,陈蔚文,徐颂芬,等.42例胃食管返流中医证型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2)∶4~6
, 百拇医药
    3 陈蔚文.吞酸症新议.新中医,1996,28(10)∶7~9

    4 陈蔚文.胃气动力理论与临床初探.新中医,1998,30(1)∶3~5

    5 梁幼雅,李茹柳,陈蔚文,等.43例痞满证食管压力测定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2)∶94~9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96、98、100

    7 潘国宗,曹世植主编.现代胃肠病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93~699

    8 王建华,连至诚,何智明,等.脾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与胃电图检查结果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83,24(6)∶64~66

    9 罗金燕,龚均,董蕾,等.胃—食管返流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1,11(3)∶137~140

    收稿日期:1998-06-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