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消化病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34026
气温对肝硬化甲襞微循环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临床消化病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郭 红 张学海 李兆忠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济宁 272131)

    关键词:

    临床消化病杂志990118 肝硬化为临床常见病,其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 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其影响因素,本文发现低气温时段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概 率较高,本文以此结合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探讨了发病机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992年4月~1998年2月,我院收住肝硬化患者850例。其中男743例,女107例,年龄6~83 岁,平均年龄48.2岁。每年以寒露、清明节为界分为高低气温两个时段,统计分析两时段 中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概率。同时使用无锡产MCX-54型配套微循环仪检测患者甲襞微 循环216例次。其具体方法如下:在自然温变条件下(5℃~30℃)被检者在工作室内适应5~1 0分钟,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以45°角强冷光斜照明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注意多手指 观察,综合比较。选择对气温变化敏感的管袢数、袢长、血流速度为统计学指标。统计方法 为,t检验。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850例肝硬化患者伴发上消化道出血者128例,男:1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岁,共 计139例次,其中发生在高气温时段者42例次,低气温时段者97例次,总体发生率分别为4. 94%(42/850)和11.41%(97/850,P<0.01),差异非常显著。

    肝硬化患者在高低气温环境下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见附表。

    附表 216例次肝硬化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 自然温变范围

    受检肝硬化

    (n)

    平均年龄

    (岁)

    平均管袢数
, 百拇医药
    (条/mm)

    平均袢长

    ( μm)

    平均血流速度

    (μm/s)

    20~30℃

    92

    45.8±11.6

    9.8±2.0

    138±32

    807±208

    5~15℃

, 百拇医药     124

    48.2±9.2

    7.9±1.8

    110±20

    390±169

    P值

    >0.05

    <0.01

    <0.01

    <0.01

    3 讨 论

    肝硬化患者因全身及其内脏循环动力学增高,门静脉血流量增加和肝窦状隙压力增高,肝 阻力加大而呈现门脉高压综合症[1]
, 百拇医药
    本文通过甲襞微循环检测发现肝硬化病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体表微循环有很大改变,表 现为寒冷时体表部位微循环开放的微血管数量减少,袢长变短,管径变细,血流速度显著变 慢,甚至出现滞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提示随环境温度变化,机体血液动力学 可发生相应变化,即低气温时体表血流量减少,内脏血流量增加,体内血液重新分布。加之 肝硬化时肝功能低下使体内胰高血糖素、前列环素、血管活性肽等扩血管物质灭活减少 [2],促使门脉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压力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加重,易破裂出血。 本文结论为:低气温时肝硬化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概率明显高说明低气温环境是诱发肝硬化上 消化道出血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查良镒主译.胃肠病和肝病的最新治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86-5 87.

    2 梁扩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理和内科诊治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消化杂志,199 1,11∶1-2.

    (1998 10 25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