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36487
小儿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5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期
     作者:李运泉 陈国桢 覃有振 黄启彬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心血管儿科(510080)

    关键词: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小儿;鉴别分析;治疗

    广东医学990128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15例DCM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CM易误为呼吸系统疾病,还应注意与心包积液鉴别。治疗DCM主要是强心利尿,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可选择心律平或胺碘酮。对婴幼儿发病者更应重视积极治疗。结论 对DCM强调早期诊断、综合治疗。

    为提高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认识,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3年1月~1998年1月间收住院并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的15例DCM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6个月~14岁。

    1.2 临床表现 主要是进行性心脏扩大和反复心力衰竭。其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15例小儿DCM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例 数

    %

    气急

    11

    73.3

    胸闷

    2
, 百拇医药
    13.3

    心悸

    6

    40.0

    浮肿

    4

    21.7

    面色苍白

    3

    20.0

    上腹痛

    1

    1.8

, 百拇医药     心脏扩大

    8

    53.3

    心前区隆起

    4

    26.7

    心律失常

    7

    46.7

    心力衰竭

    10

    66.7

    S1低钝
, 百拇医药
    11

    73.3

    P2亢进

    5

    33.3

    心尖区收缩期杂音

    7

    46.7

    心尖区舒张期杂音

    2

    13.3

    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均作X线检查。结果示:左室扩大3例,右房扩大2例,双室扩大1例,左房扩大4例,肺瘀血2例,主动脉型心1例。其中二尖瓣病变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3例。均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改变:窦速2例,不完全传导阻滞1例,房扑、房纤1例;室性早搏4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Ⅲ° AVB 1例,左室高电压3例,左室肥大7例,左心房肥大6例,T波改变2例,异常Q波1例。心肌损害9例;超声心动图改变:15例均有心腔扩大,其中左室增大14例,右室增大7例,有双腔扩大11例,肺动脉收缩压(PAPS)>30 mmHg(4 kPa)者6例,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轻~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4例测心肌收缩功能,EF<50%者3例,FS<30%者4例。
, http://www.100md.com
    1.4 治疗和转归 本组采用综合治疗措施。15例均应用地高辛口服维持及利尿剂、营养心肌药等,9例应用强的松口服,足量2周后逐渐减量停用。11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captopril),4例应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betaloc),大部分病例均加用抗凝药潘生丁口服。阵发性室速用胺碘酮治疗,其他快速心律失常先用心律平治疗,如效果欠佳则改用胺碘酮,均较满意。住院日最短5 d,最长51 d,均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出院时复查胸片心脏大小变化不大,但心功能或B超检查心肌收缩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1例从6个月发病一直随诊,13岁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而行二尖瓣换瓣术。2 讨论

    本组患儿发病年龄6个月~14岁,其中有气促表现者11例,占73%,易误为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对本病提高警惕(尤其是较小发病者)才能减少误诊。有3例胸片误诊为三尖瓣下移畸形,鉴别诊断时应注意排除,及时做B超检查。在体检时,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S1低钝较突出,此时应与心包积液鉴别,B超检查可发现DCM无心包液性暗区或仅有少量积液、心腔扩大。但应注意当心包积液量多时,左室腔也可不增大,则应测PEP/LVET。如显著延长则支持心肌病。另外,从本组B超与X线检查可知B超对DCM的诊断更有价值。
, http://www.100md.com
    DCM是一中慢性进展性疾病,决定预后的主要依据是左心室损害的严重程度,积极控制心衰保护心脏功能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PAPS也是了解左室损害的一个较好指标,DCM患儿多存在肺动脉高压,本组40%存在PASP>30 mmHg(4 kPa),PAPS高者预后较差[2]。早期心衰加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可降低病死率,此外有学者认为加用抗凝剂也可减少死亡的危险性[3]。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有效则结论不一致[4]。有研究发现DC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受体(GR)存在异常,对激素治疗敏感的DCM患者,其GR水平明显高于激素不敏感者[5]。β受体阻滞剂(betaloc)因能使β受体密度上调,重新恢复DCM患者心肌对儿茶酚胺及洋地黄的敏感性,使顽固性心衰得以改善而受到重视。本组4例心功能Ⅳ级以下者使用,有一定疗效,唯例数少,尚应进一步探讨。DCM心律失常也是治疗上较棘手的问题,本组快速性心律失常者予心律平治疗,效果欠佳者改用胺碘酮或初始就用胺碘酮,均收到满意效果,但须注意的是,DCM患儿用抗心律失常易致新的心律失常,故选用何种抗心律失常药显然很重要。既往过分强调了胺碘酮的毒副作用,其实它是较少致心律失常的药物之一。
, 百拇医药
    3 参考文献

    1 钱永如.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5):260

    2 杜忠东.小儿扩张型心肌病肺动脉压的多普勒超声估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儿科杂志,1998,(3):165

    3 Rodney H,Falk MP.A plea for a clinical trial of anticoagnlation in DCM.Amer J cardiol,1990,65:9

    4 马沛然.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5,(6):281

    5 董 波.扩张型心肌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初步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5,(2):10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