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40127
纵隔气肿
http://www.100md.com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赵会泽 胡红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853

    关键词:纵隔气肿;治疗;病例报告

    纵隔气肿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564.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例中男性 8 例,女性 4 例。年龄 20~66 岁,35 岁以下 10 人,占 83.3%,以中青年为多见。自发性纵隔气肿 7 例,其中支气管哮喘发作并发纵隔气肿 6 例,原因不明者 1 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引起者 2 例,其中 1 例发生 2 次;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引起者 2 例;胃镜检查损伤食管所致纵隔气肿 1 例。

    1.2 症状和体征 患者均有胸闷、气急以及不能平卧。其中有胸骨后疼痛 7 例,严重呼吸困难 5 例,咽痛 3 例,发热 2 例。以气急为多见,且常二、三种症状同时存在。常以颈部增粗为首先表现,各例均有颈部“握血感”,面部及前胸部广泛“握雪感”6 例,2 例还合并上腹部皮下气肿。肺部哮鸣音 6 例,心前区“嚼骨音”(Hamman征)3 例。2 例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4d和10d发病,余者发生于哮喘发作或剧烈咳嗽以及纤维支气管镜、胃镜检查后数小时至 3d内。

    1.3 胸部X线检查 12 例均摄胸部X线片,表现为纵隔两旁透明带 9 例,左上纵隔及心缘旁透明带 3 例。颈部皮下积气阴影 12 例,其中伴双肩部皮下积气阴影 2 例,5 例伴腋下、胸壁皮下积气阴影,2 例伴上腹部皮下积气阴影。

    1.4 治疗与转归 均经抗生素及镇咳药物治疗;6 例使用支气管解痉药(其中 3 例佐以肾上腺皮质激素),1 例行胸骨上窝切开橡皮条引流;2 例机械通气治疗者,均于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时发生纵隔气肿,其PEEP压力均在 0.98 kPa(10 cmH2O)以上。其中 1 例于发病当时中止PEEP继续IPPV通气,病情好转;另 1 例由于病情需要不能停用PEEP,将PEEP压力降低后,纵隔气体逐渐减少,呼吸困难改善。全部患者纵隔气体均于 7~12d吸收,平均 9.5d治愈。

    2 讨论

    纵隔气肿的病因可分为自发性、医源性和其它意外原因等。成人自发性纵隔气肿多发生于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7 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 6 例为哮喘发作所致,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哮喘持续发作时,支气管高度痉挛,分泌物粘稠,气道阻力增加以致肺泡内压明显升高,如有阵发性剧咳则易引起纵隔气肿。

    2 例行TBLB及 1 例胃镜检查后出现胸闷气急,发生纵隔气肿,因此,应警惕内窥镜检查引起本病之可能。

    2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用PEEP方式通气发生纵隔气肿,可能与PEEP水平过高有关,故建议对肺顺应性较低的ARDS患者,PEEP最大值以不高于 0.98 kPa(10cmH2O)为宜。

    本病的确诊,主要依靠X线检查。后前位胸片显示纵隔两旁不同程度透明带,或合并颈、肩、胸部皮下积气带即可确诊。

    本病的治疗,首先治疗原发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若积气发展迅速,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时,可行胸骨上窝切开,置入橡皮条引流,使纵隔内气体从切口排出,缓解纵隔填塞症状。

    (1998—09—18收稿,1998—10—17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