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45845
孕妇分娩前后行为干预对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年第1期
     作者:王桂芝

    单位:王桂芝(272501 山东省汶上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关键词:

    孕妇分娩前后行为干预对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 影响产后乳汁分泌的因素较多,产妇健康因素、产科因素、精神因素、健康教育因素、家族缺乳史等[1]。 在产前、产后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能较好的促进产妇养成、保持4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行为。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干预组为预产期前5~6周,在本站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并在本站分娩的的产妇,入组妇女要求同时接受产前干预、分娩前后行为干预,共68例,年龄23~34岁。对照组为产前未接受干预,临产时来站分娩、分娩后即要求出院、出院后未作干预的的产妇,共44例,年龄23~35岁。
, http://www.100md.com
    二、行为干预内容和方法

    (1)产前哺育知识教育:产前来站检查时,进行哺育知识教育,发授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学习材料;住院后在病房开展哺乳知识讲座(包括分娩心理准备、初乳喂养的特殊功能、母乳喂养的好处、哺乳心理准备等)。

    (2)乳房准备:分娩前无初乳分泌者,进行乳房按摩,促进乳腺发育。有初乳分泌每日可用湿热毛巾擦洗两次。乳头处有垢痂者,先用植物油浸软,再用温水洗净。乳头平坦、凹陷,先作乳头牵拉,使其向外突出,每次重复10~20下,每日二次,若效果不佳,采用负压吸引法使乳头突出,每日二次,直至分娩。

    (3)初乳(开奶)干预:新生儿出生后,如无异常情况,在婴儿产出30分钟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时间30分钟以上,同时注意协助婴儿吸吮双侧乳头(废除产后24~48小时才开始哺乳的制度)。实行了母婴同室、母婴同床,做到了早接触、早吸吮,可提前泌乳始动时间,增加乳量。
, 百拇医药
    (4)产前产后哺乳姿势与技巧教育:对产妇进行喂乳次数、婴儿吸乳时间、乳房吸空所需时间等知识教育,指导、纠正不当哺乳姿势、婴儿乳头含接方法等。

    (5)院后追访干预:改变纯母乳喂养方式的妇女,多发生在产后的第一个月内。产妇出院后,要求产妇与医护人员保持电话联系,随时解答有关问题,并做到4月内随访2~3次。重点针对出院后影响母乳喂养因素,如产妇信心不足,情绪差,疲劳,刀口痛等进行干预;让产妇了解母婴接触少,哺乳次数不够等对乳汁量的影响;预防、纠治乳头凹陷或唇裂;科学评价乳汁量防止自认为乳汁不足过早添加辅食、减少哺乳次数而致乳量减少。重视给产妇充足的休息时间,要求有足够时间的产假,以预防产后疲劳;强化哺乳知识和技巧,合理加强营养、使用催乳食品和药物,纠正某些不良喂养传统习惯。

    三、评价内容:采用卫生部“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情况基础调查表”记录,主要评价产妇泌乳时间、自行设计母亲哺乳知识评分(20个问题评分总计100分)、产后4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及婴儿营养状况。
, 百拇医药
    结果

    一、产后早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可提前泌乳始动时间,达到早开奶。干预组开奶时间产后1小时内开奶率43/68(63.2%),12小时内开奶率65/68(95.6%),对照组1小时内开奶率11/44(25%),12小时内开奶率28/44(63.6%)。

    二、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行为干预组53/68(77.9%),对照组为19/44 (43.2%);4月龄婴儿WHO营养评分,干预组营养中上者52/68(76.5%),对照组营养中上者为28/44(63.6%)。

    三、产后4个月母亲母乳喂养知识评分80分以上者,干预组52/68(79.4%),对照组为23/44(52.3%)。

    讨论

    一些从事母乳喂养研究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分娩后早期授乳和增加喂乳次数能够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泌乳量及延长母乳喂养时限。健康教育通过干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能有效地改变母亲对婴儿的喂养行为,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其中孕期健康教育关系到知识的积累和信念的建立;医院内产房的健康教育是促成母乳喂养早期行为形成的关键;院后社会大系统的支持能巩固院内形成的母乳喂养行为。倡导纯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母乳分泌量是最重要因素之一。产后纯母乳喂养率低的主要原因与产妇精神紧张、伤口疼痛等,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影响垂体泌乳素分泌有关。通过产前、产后心理、行为干预,产妇可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促进乳汁分泌是保证母婴喂养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做好产前准备,一般健康的孕妇都具有哺乳的能力。对此孕妇必须有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准备。心理准备是从妊娠开始,甚至贯穿整个哺乳期,要有充足的哺乳信心;躯体准备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合理的营养,防止各种有害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影响等,尤其是要做好妊娠期的乳房保护。妊娠后期要每日用清水(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乳头和进行正确的乳头牵拉。在产后注意指导产妇克服分娩、手术创伤疼痛所致的恐惧心理,通过鼓励、心理支持,使产妇保持乐观情绪,尽可能早的密且母子间感情,对产后早期泌乳有重要意义[2]。产后1~4个月内随着婴儿月龄增加,纯母乳喂养方式比例有逐步减少、混合喂养逐步增多的趋势,主要因素与母乳量不足、乳母缺少母乳喂养知识以及缺少医疗卫生部门的健康教育有关[3]。加强产后母乳喂养重要性的知识教育与社会服务,是提高母乳喂养比例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现存的不同教育,对母亲喂养认知水平有较大的影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医护人员参与不够,在健康教育中有些医护人员不善于运用人际交流技巧,难以促成产妇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喂养方式。产前哺育知识讲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 但其效果受母亲职业、文化程度的影响。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行为干预、行为监督及行为强化因素。

    参考文献

    [1] 邱行光,张荣莲.爱婴医院出院后产妇缺乳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1998,13, (2):94~96.

    [2] 周月瑞,陈秀华.增加母乳分泌的因素.河北医学,1998,4(4):83~84.

    [3] 彭刚艺,郭靖,刘颜.爱婴医院院后婴儿喂养方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04~105.

    (收稿日期:1998—10—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