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和解少阳 > 蒿芩清胆汤
编号:10251936
中西医结合诊治 8 例恙虫病临床报导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唐雪春 杨德福

    单位:唐雪春(广州中医药大学96级博士生,广州 510405);杨德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内科,广州 510405)

    关键词:恙虫病;诊断;恙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三石汤;治疗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应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应用;沙参麦冬汤;治疗应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990119 摘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 8 例,结果除 1 例入院两天后死亡外,其余均治愈。认为:中医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按“暑湿”分初、中、末三期进行辨证论治,配合西医抗立克次体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特别对于伴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的患者,能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避免或减轻西药的副作用,较单用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R376.2 文献标识码:A

, http://www.100md.com     文章编号:1007-3213(1999)01-0063-03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通过恙虫幼虫(恙螨)为媒介将疾病传播于人,临床以发热、焦痂、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为特征。广东呈散发流行,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目前西医主要针对病原体治疗,采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类及喹诺类)。恙虫病在我国古时已有流行,称本病为“沙虱毒”。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已有对本病流行、症状、预防和治疗的记载。其它医家如孙思邈、李时珍等著作中均有对本病的补充记载。后世医家根据本病的流行季节和临床表现,将其归于温病范畴,认为病因多为“暑湿”或“温毒”,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等法治疗。孙氏[1]用自拟的退热消炎汤治愈 2 例重证恙虫病。黄氏[2]将本病归于“温毒”,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我科自 1996 年 6 月至 1997 年 11 月共收治恙虫病 8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男 3 例,女 5 例。年龄最小 9 岁,最小 57 岁,20~51 岁 5 例。农民 1 例,工人 3 例,干部 1 例,学生 3 例,有野外(包括草地)活动史 7 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 8 例,体温均有超高热(t>39℃),多为稽留热或驰张热。头痛 3 例,腹痛腹泻 4 例,肌肉关节酸痛 6 例,鼻衄 3 例,咳嗽 5 例,便血 3 例,皮疹 3 例,焦痂 7 例,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 6 例,脾大 1 例,口干苦 6 例。舌象:舌红苔黄腻 6 例,舌红苔薄黄 1 例,舌暗红苔微黄 1 例。脉象:滑数 3 例,细数 3 例,濡 2 例。

    1.3 实验室检查

    外围血白细胞(NWBC)1例低于4×109/L,3 例高于10×109/L,血小板NPL<100×109/L 5 例,ρHb<11 g/L 5 例,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3 例,尿常规异常 6 例,肝功能损害 7 例,心酶异常 7 例,胸片:肺炎 5 例,心电图异常 7 例,外斐氏反应(OXK)均为阳性,其中OXK>80(1∶80的倒数)8 例,OXk>640 有3例。
, 百拇医药
    1.4 治疗方法

    1.4.1 西医治疗 氯霉素治疗 4 例,氯霉素加强力霉素治疗 2 例,先单用中药治疗,热退后出院时加强力霉素治疗 2 例。

    1.4.2 中医治疗 初期多以高热,烦躁,心悸,口干为主症,伴见纳呆,肢倦,舌红苔黄腻,脉滑细数,辨证为暑湿内蕴 6 例,治宜清暑利湿,方以三石汤加减(寒水石、石膏、滑石、青蒿、竹茹、薏苡仁、杏仁、通草、枳壳等)或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黄芩、竹茹、石膏、滑石、薏苡仁、枳壳、栀子等);兼见恶寒等表证,辨证为暑湿内蕴兼表证 2 例,治予清暑化湿,兼散表邪,方用白虎汤合新加香薷饮加减(石膏、知母、青蒿、柴胡、香薷、金银花、连翘等)。中期往往热势减退,伴有口干,少气懒言,纳呆,舌质红而少苔。辨证为湿热未清,气阴已伤。治宜清热化湿,少佐益气养阴,方用蒿芩清胆汤加沙参、知母、太子参、天花粉等品,或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石膏、知母、青蒿、法半夏、太子参、天花粉、麦冬等)。后期多热退身凉,倦怠乏力,舌光红无苔,脉细无力。辨证为气阴两伤,津液未复。可用益气养阴之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太子参、生地、甘草等)或加减复脉汤(炙甘草、生地、白芍、麦冬、火麻仁、阿胶、天花粉等)。
, 百拇医药
    2 疗效及转归

    治愈 7 例,死亡 1 例。平均热退时间 2~3 d,体温完全恢复正常 4~5 d。7例出院时症状、体征、胸片、血常规均正常,有并发症的各项异常指标均接近正常或正常。死亡 1 例,因入院两天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3 体会

    3.1 应重视恙虫病的诊断

    恙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6~9月是高峰季节,我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发病较多[3]。广州近年来恙虫病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可能与目前广州地区人口流动性大,人群郊外活动增多等因素有关。临床上由于本病呈散发性流行,基层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加之追问病史不详,查体不细,容易造成本病的误诊,延误病情,甚至导致死亡。本科收治的 8 例患者均是在外院误诊为其他疾病如“上感”、“肺炎”、“心肌炎”、“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等,由于用药不当,延误了治疗时间,大多出现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因此,在夏秋季节,临床对于急性发热而原因不明者,要高度警惕恙虫病的可能。应详细追问病史,全面查体,特别是身体隐蔽处如腋窝、头部、阴部等处,以发现典型临床特征(如焦痂)。同时作血清外斐氏反应以协诊。
, http://www.100md.com
    3.2 恙虫病的中医论治

    本科收治的 8 例患者,发病时间均在 6~11 月份,正值广州的长夏季节,初起表现除高热,烦躁,口渴,汗出外,多伴有脘痞纳呆,四肢酸痛,舌红绛苔腻等表现。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将本病按暑湿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分初、中、末三期论治。初期多辨证为暑湿内蕴,治宜清暑化湿。中期往往热势减退而见气虚阴伤之候,辨证为湿热未清,气阴已伤。治宜清热化湿,少佐益气养阴药。后期多热退身凉,伴见一派虚象,辨证为气阴两伤,津液未复。予以益气养阴,补虚扶正之法,同时配合西药抗立克次体治疗。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从局部和整体,扶正与祛邪双方面进行综合调节,故疗效较好。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临床疗效较好,特别对于伴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的患者,能够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避免或减轻西药的副作用,较单用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①有利于减轻病情,防止并发症。恙虫病虽有特异的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但临床容易忽略造成误诊。若未采用针对性的抗菌治疗,易导致病情延误。如果在未明确诊断的早期即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有利于减轻病情,防止并发症,并为进一步确诊创造宝贵的时机。②能够缩短病程,减轻或避免西药的副作用。恙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后期多伴有血液系统及多器官的损害,而首选的西药氯霉素又有抑制造血功能、损害肝功能等副作用。配合中药治疗,可通过“祛邪”减少西药的用药剂量,缩短用药时间;通过“扶正”减轻或避免西药的副作用。药理研究证实,黄芩、石膏、知母等具有解热作用,黄芩还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作用。部分补益药(如黄芪、沙参、党参等)本身就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党参还具有强心的功效[4]。治愈的 7 例患者入院时有 6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的异常实验指标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8 例患者中有 2 例是在未确诊时单独使用中药治疗,结果基本痊愈。出院时确诊为恙虫病,后为稳妥起见,出院带药加用强力霉素口服巩固疗效。目前有个别文献报道单用中药治疗恙虫病,但临床由于本病病情较重,故一旦确诊,一般即采用西药抗立克次体治疗。我们认为对于恙虫病早期单以发热为主,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可采用中医治疗,如果病程较长,而且已出现其他脏器的损害,最好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以尽早控制病情,防止变生他证。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唐雪春,女,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孙志功,李秀珍.中药治疗立克次体感染—恙虫病的报告[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0

    [2] 黄俊山,黄荣璋.1例恙虫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分析[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2):565

    [3]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33~234

    [4] 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1,57,177~180

    收稿日期:1998-10-28,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和解少阳 > 蒿芩清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