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52666
《内经》各学术流派概述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翟双庆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北京100029

    关键词:内经;学术流派;学派划分;概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106 摘 要:《内经》中存在着多种学术流派,其学派划分方法目前有两种,即 以《内经》中的医家名称 为纲和以各专题中的不同学说为纲划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以阴阳、五行为纲 来探讨《内经》中的医学流派应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Zhai Shuangqing (翟双庆)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 百拇医药
    ABSTRACT:There are many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Canon of Intern al Medicine. The classifications of them can be concluled into two methods: one is utilizing medical scholars' name as gu iding principle and another is taking doctrines of schools in each special subje ct as guiding principle. However, both of them are inadequate. The guiding princ iple of the study should be bas ed on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KEY WORDS: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Schools of thought; Dif ferentiation of the schools; Survey
, http://www.100md.com
    《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建立了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产生 中医学各种不同理论观点及各种学术流派的源头。研究《内经》,不仅要抓住其反映出来的 共同理论观点,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内涵、内容及系统结构等;也应该在其反映出来的不同 理 论观点、甚或相反观点方面加强研究,以期解决中医学后世发展中某些相互矛盾之处,以期 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及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发展过程,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完善中医学 理论。因此,这两个方面于《内经》研究中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1 《内经》由多种学术流派构成

    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中国诸子百家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史上极为重要 的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潮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当时已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内经》则是医经派的代表 作之一。《内经》凡162篇文章,每篇大多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通过分析诸篇,可以发现不 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之粗精、治疗方法的运用、文章笔 法、文字表述、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 同 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就已先后产生并予流传,经过整理、加工、补充和 完善而编辑成册,遂成《内经》一书。因此,可以说《内经》是春秋战国乃至西汉各医家医 学理论及治疗经验的总结,是一部论文汇编,当然该书成编后,随着年移代革、辗转传抄, 也有一些增删移易。观《内经》中所涉及的医家有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雷公等多位, 其学术主张各异;《内经》中所引用的古代医学文献,明确提及书名者,如《上经》、《 下经》、《本病》、《针经》、《刺法》等,即达21种之多,其学术观点也各不相同。据龙 伯坚《黄帝内经概论》[1]所载,《内经》中还有许多地方只举出经论的普通名称 而没有指出确 实书名,这些内容其学术主张也不尽相同,有的可以找出它们的立论依据,有些则无法找出 它们的出处。
, 百拇医药
    鉴于上述原因,认为《内经》中存在多种学术流派是毫不足怪的,甚或可以说《内经》是各 家学说之综合。举凡藏府的划分及数目、经络气血的流注、脉诊色诊的方法及理论、养生长 寿的思想等,其观点或彼此不同,或甚而相反,即是其明证。

    2 关于《内经》各种学术流派的划分

    《内经》学术流派主要指医学流派而言,其划分方法主要有二。

    2.1 以医家名称为纲划分

    日本山田庆儿先生在《中国医学思想的风土.黄帝内经》[2]一书中认为:按《内经》本身所提及的医家名字及所论述的内容,可分为黄帝派、少师派、伯高派、岐伯派、少俞派五个医学流派,其中黄帝、少师称为前期二派,伯高、岐伯、少俞为后期三派。前期二派以阴阳说作为 阐述医学理论的基础;后期三派则在阴阳说之外又引用了五行说。前期二派并不特别否定五行说,引为分类原则予使用,但作为阐释事理则不予使用;而后期三派则开始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去阐释医学原理。另外,伯高学派曾在短时期内占居主流,并为引用五行说开始建立 后期学派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伯高学派也对古代解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又可认为它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宋氏[3]也对《内经》中伯高答辞、少俞之论、少师之言做了分析,认为伯高派精于解剖,详于宗气;少俞派重在辨体禀,释五味;少师派则重于析气质,论发音。
, 百拇医药
    这种以医家为纲来分析医学流派的思想是可取的,因为所谓学派即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 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但是以这种思想来划分《内经》学术流派则又当别论,因为《内经》中所出现的医家名称如僦贷季、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鬼臾区、雷公等,其作为医家 的史实已无从稽考,至于其师承授受关系则更无法得知。有人遍查当时文献只能发现关于岐伯、鬼臾区和伯高的记载。伯高见于《管子》、《列子》;鬼臾区见于《汉书.郊祀志》等;岐伯见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惜均非作为医家所述,唯《 汉书.艺文志》神仙家书名中提到《黄帝岐伯按摩》,书虽归入神仙类,但按摩仍应属于医 术。此外,《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也证明《内经》中的六臣子只有岐伯、鬼臾区为班固承认。这个人名表是班固“究极经传”搜集而成。其中属黄帝时的人物共二十个,注明是 黄帝的老师的有三人,却没有岐伯、鬼臾区。至于僦贷季,据《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 ,为比黄帝、岐伯还早的医家,但除此之外,也不见于其他现存汉以前的文献。据此可知, 《内经》所述医家之名,或因文献记载较少而无法稽考其作为医家的史实,当然更无法搞清 其医家师承关系;或仅是托名而已,与《黄帝内经》托名于“黄帝”同出一辙。而后者的可 能性更大。无论怎样,再以医家之名为纲进行“学说师承不同”的学派划分,均恐理不服人 。另外,考辨各医家之名所载述之言论,其所反映的主要思想观点,虽有些不同之处,但亦有很多是相同的,或其中有着内在联系而不可任意分割;而某些医家的个人见解,如岐伯,其间又有若干差之甚远之言论。故从内容上很难认定某一位医家之言就属于一个学术流派,因此 单以医家名称作为划分医学流派则难以深入。难怪王氏认为[4]:“以医家 为纲来分析《内经》的各种学术思想,那是不可能的。”
, 百拇医药
    2.2 以各专题中不同的学说为纲划分

    作为学术流派,其最主要的关键点是学术主张不同,尽管医家名称不同,但若其学术主张相 同,亦应归属同一学派。而这些学术主张则具体表现于各个专题之中。在某一专题中其学术主张若自成系统则又可称为学说。所谓学说,指在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各专题中不同学说的划分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有一个共同对象,即同言一个事物或某一个专题理论;其二,每一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均是独立的,其间也可以是相互矛盾互不相融的;其三,每一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应自成系统,即各自均有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内容。鉴于《内经》实 际情况,笔者认为不应被医家名称所限,而应主要从某专题的不同学术主张入手研究《内经 》各家学说。

    阴阳五行是医学家用以阐释医学理论的一种理论,其间存在着多种学说。王氏[5] 从阴阳学说的发展演变出发,认为《内经》中有“早期阴阳说”、“太少阴阳说”、“三阴三阳说”、“三阴三阳六气说”等多种学说;笔者也从五行与方位、时令的不同配属出发, 并引《管子》之文为证,提出了《内经》五行有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的各个学派[ 6]。“藏府”是《内经》藏象理论的核心,笔者曾对《内经》中的“藏府”概念及数目 进行了分析[7],认为《内经》中存在着“形藏”、“形府”、“奇恒之府”、“ 《内经》中占 主导地 位的藏府”以及“十一藏府说”、“十二藏府说”等多种学术主张,这些是“藏府”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中有些则可称为《内经》时期关于“藏府”问题的各家学说。在其他具 体理论方面,如认为阴阳经脉气血循环有阴阳表里循环、经水云雨循环、阴出阳入循环、十 二经首尾衔接大循环四种形式,也是关于经脉气血循环问题不同流派的代表[5]; 又如,关于脉法,《内经》有脏腑经脉遍诊法、全身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对比法、独取寸口法四 种方法,并认为这四种方法的出现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是《内经》脉学的各家学说[8 ]。这样的例子很多,涉及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及养生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 研究《内经》学术流派的另一个代表。
, 百拇医药
    用这种方法研究《内经》学术流派,虽突破医家名称所限,做到了从实际内容上进行划分, 对深入研究各个专题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确有帮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专题过 多、过细,使得总结出来的不同学说也较纷繁、过于零散,由于标准不统一,很难用几个较大的学术流派把各个专题中的不同学说统帅起来。因此,不能满足于仅在某个专题、某些理论上研究各家学说。《内经》中错综复杂的学说有无主线,能否以什么为纲统帅《内经》不同的医学流派,这点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3 《内经》学术流派研究展望

    阴阳五行是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就产生的一种理论,它是人们用来认识、研究宇宙万物的 一种主要工具,当属认识论、方法论的范畴。《内经》的医家则借用它认识、阐释人体生命活 动,从而逐渐形成了《内经》医学理论,因此,它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阴阳五行本不是医家所发明,但医家不仅把它运用到中医以建立、发展中医理论,而且由于医家把阴阳五行同医学内容具体相结合,也发展、完善了阴阳五行,并在中医学中迄今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而这一认识论、方法论其间的分歧与演变及医家们对它的不同理解,正是《内经》产生各种学术流派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首先,阴阳五行自身存在着分歧与演变。王氏认为[6]:阴阳 学说与五 行学说原本是各自独立的学派,“由于我国先秦的学者对于自然界的解释不同,大致可分为 阴阳家和五行家两大学派。最初是各有各的主张,互不相干,后来渐渐融合起来,到西汉武 帝时,才归并到了一个体系里”。龙氏则认为[1]:《阴阳》 与《阴阳十二官相使》是《内经》所引用的著作,属前期《内经》作品,而“根据《阴阳》 和《阴阳十二官相使》这两部书名,说明当时还只有阴阳的理论,而没有五行的理论。五行 理论是在《黄帝内经》时代才被医家开始采用的”。即使阴阳家、五行家各自的内部,也存 在着多种分歧,如王氏[5]就认为阴阳说有四次大的演变,其间存在着较大分歧。 认识方法不同,形成的医学理论亦不同;由于认识方法的不断进步,其前后传入中医后所产 生的理论亦必然有别,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学说、不同的理论。其次,医家在运用阴阳 五行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学识、经验以及实践方法等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内经》五谷与五行配属有五种,五畜与五行配属有三种,就是这个原因[9]。一些医 家在运用中,则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阴阳五行,并用以指导实践,形成较大学派,如《内经》 中的“三阴三阳”理论,恐怕就属于这种情况。
, 百拇医药
    观《内经》,由于阴阳五行学术分歧与演变所导致的理论观点不同有之;由于对阴阳五行认 识不同所导致的理论观点分歧亦有之;而单独运用阴阳或五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与将阴阳五 行结合为一体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导致的差异之处更是多见。因此,以阴阳五行为大纲,以阴阳五行学术分歧、演变为线索,抓住医家运用阴阳五行时所产生的不同观点,来探讨《内经》学术流派应是可行的方法之一。这样也可以将众多专题中的不同学说贯穿起来,把握《 内经》学术流派的主线。

    另外,在研究《内经》学术流派过程中,其具体方法也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必须从《内 经》本身出发,即以《内经》原文为基础,不能漏掉也不应强加于人;其二,以《内经》同 时代的书籍为证,早于《内经》有某说,而在《内经》中可以找出其痕迹者亦可;其三,应以《内经》各种学术流派为基础,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发展,以期完善中医理论,促进中医学发展。当然,整理和研究《内经》学术流派的方法问题,尚应在实践中进 一步探索和完善。

    作者简介:翟双庆,男,36岁,在读医学博士生,副教授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6,89

    [2]山田庆儿.中国医学の思想的风土.日本东京:潮出版社,1995.55~58

    [3]宋知行.追先圣之绝轨——论《灵枢》中伯高等三派的贡献.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2) :38~39

    [4]王庆其.《内经》各家学说举隅.新中医,1987,(7):6

    [5]王玉川.运气探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36,60,75

    [6]翟双庆.试论《内经》五行学说的各种不同学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5):13~ 15

    [7]翟双庆.《内经》藏府概念及数目的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5):24~28

    [8]翟双庆.论《内经》脉学的各种不同学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6):10~14

    [9]王锡安.从《内经》五谷五畜与五行比类论五行说的局限性.安微中医学院学报,1996 ,(3):10

    收稿日期:1998-02-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