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07825
生长抑素在急性胰腺炎中的择期治疗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2期
     作者:缪锟 郜恒骏 孙亮 于莲珍 施瑞华 林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生长抑素 胰腺炎 治疗

    江苏医药990203 摘要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前瞻性观察了生长抑素对48例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对轻型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并发症的发生、预后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对伴有其它脏器衰竭的Ⅱ型重症胰腺炎的病程、病死率均无显著性作用(P>0.05),而对Ⅰ型重症胰腺炎腹痛的缓解、疗程的缩短、并发症的减少均有明显的疗效(P>0.05)。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在急性胰腺炎有重症倾向或重症早期应用可产生明显的疗效。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是一个具有14肽的激素,对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随机前瞻性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病情分为轻型、Ⅰ型重症和Ⅱ型重症,并在发病后36小时内开始用药,以探讨SS在急性胰腺炎中的择期治疗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SS在治疗中的作用及寻求用药的最佳适应证。
, 百拇医药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收集我院1995年8月至1998年2月住院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共106例。诊断标准参考1992年亚特兰大国际会议提出的急性胰腺炎分级标准并根据临床可行性加以改进。病人持续腹痛并在36小时内出现全腹压痛和双下腹反跳痛者属Ⅰ型重症。若出现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胰腺脓肿等则属Ⅱ型重症。其余为轻症。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

    治疗组共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6±7岁。轻型20型,平均年龄38±3岁。Ⅰ型重症15例,平均年龄44±7岁。Ⅱ型重症13例,平均年龄49±7岁。对照组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43±8岁。轻型22例,年龄37±6岁。Ⅰ型重症18例,年龄45±6岁。Ⅱ型重症16例,年龄48±8岁。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Ⅱ型重症均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均在发病36小时内开始SS治疗。SS由瑞士雪兰诺药厂提供。静脉给药,24小时维持浓度,4.1mg.ml-1.min-1。持续5~7天。手术治疗者除外。
, 百拇医药
    三、疗效观察指标 1.腹痛缓解和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是指病人从用药起到难以忍受的腹痛转为隐痛所需的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是指腹痛、反跳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2.平均住院日,作为病程长短的判断指标。死亡病人除外。3.血尿淀粉酶、WBC、血钙、血糖的变化。4.有无出现并发症。5.病死率作为预后的重要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χ2检验和t检验

    结 果

    一、对照组及亚组与相应治疗组相比,性别、年龄,发病前血WBC、血尿淀粉酶、血糖、血钙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一般资料

    年龄

    血WBC
, http://www.100md.com
    (×109/L)

    血淀粉酶

    (U/L)

    血糖

    (mmol/L)

    血钙

    (mmol/L)

    治疗组

    43.6±7

    12.1±7.1

    670±21

    8.5±2
, http://www.100md.com
    2.3±0.7

    对照组

    43.8±8

    11.8±6.2

    682±30

    7.9±8

    2.1±0.8

    二、轻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缓解时间有缩短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一周后复查的WBC、血尿淀粉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病死率均为零。

    三、Ⅰ型重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分别为P<0.05;P<0.05;P<0.01)。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见表2。病死率治疗组为零,对照组2例。治疗1周后复查的血WBC、血尿淀粉酶、血钙较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 SS对Ⅰ型重症胰腺炎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治疗组

    (n=15)

    对照组

    (n=18)

    P值

    年龄(岁)

    44±7

    45±6

    >0.05

    疼痛缓解(小时)

    6±1

    14±4

    <0.05
, http://www.100md.com
    疼痛消失(天)

    3.5±1

    6.4±2

    <0.05

    平均住院(天)

    10±4

    18±2

    <0.01

    并 发 症

    1

    6

    <0.01

    死 亡
, http://www.100md.com
    0

    2

    四、Ⅱ型重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缓解时间有缩短趋势,但经t检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的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增加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病死率治疗组46%,对照组5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一周后复查的血WBC、血尿淀粉酶、血糖、血钙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讨 论

    自从La等1997年首次报道SS在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中的治疗作用[1]后,该作用在八十年代得到了充分肯定[2~4]。然而德国医师Usadel等1985年首次报道的多中心双盲临床研究中未能肯定SS的治疗作用[5],随后的报道差异较大[6~9]。因此SS是否有益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临床热点。随着人们对重症胰腺炎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对SS作用的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对SS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又趋向肯定[9]。Kaplan等人发现早期用药的效果在动物模型中明显增强[10]。我们将胰腺炎根据病情分类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明确SS的作用,以选择最佳适应证。
, http://www.100md.com
    轻型胰腺炎是一个自限性疾病,绝大部分病人经一般治疗后能够痊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间平均住院日、并发症、疼痛消失时间均无明显差异,提示SS对轻型病人的病程及预后无明显影响。这可能与病变轻、恢复快有关。这一结果与以往的报道基本一致。

    重症胰腺炎目前诊断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本文采用的诊断标准考虑到局部和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并以有无其他脏器功能衰竭为重要依据将病程分为两组,虽不完善但符合临床,简单实用,实践证明能反映SS在病程不同期对疾病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SS对Ⅰ型重症能明显缓解疼痛,缩短病短,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对Ⅱ型重症的病程、并发症、死亡率均无明显改善。提示SS在急性重症的早期治疗疗效最佳。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SS对胰蛋白酶的强力抑制,对Oddi氏括约肌的舒张作用不仅可以减少胰腺的自身消化,同时也抑制了激肽、补体系统对全身的作用。SS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12],同时促进肝的内皮网状系统功能,减少全身内毒素血症[11]。这些作用使SS在重症胰腺炎的早期有效地阻止了胰腺的坏死,也抑制了其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从而阻遏了病情的恶化。然而随着胰腺坏死进一步加剧,其它脏器功能衰竭,SS的作用则明显下降。
, 百拇医药
    急性胰腺炎的疼痛与胰酶的激活关系密切,SS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镇痛剂,本研究中三期病人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则证实了这一点。但由于SS价格昂贵对轻症病人的病程和预后并无明显改变,因此不主张用于此类患者。

    本文研究进一步明确了SS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宜在有重症倾向抑或重症早期使用才能有效地阻止重症胰腺炎的恶化。

    邮政编码:210029

    参考文献

    [1] Lankinsh PG, et al. Gut 1997;18:713.

    [2] Schwedes U, et al. Horm Metabol Res 1979;11:655.

    [3] Baxter JN, et al. Br J Surg 1985;72:382.
, http://www.100md.com
    [4] Schlaman DE, et al. Int J Pancreatol 1987;2:247.

    [5] Usadel KH, et al. Dig Dis Sci 1985;30:992.

    [6] Choi TK, et al. Gut 1989;30:223.

    [7] D?Amico D, et al. Hepato-Gastroenterol 1990;37:92.

    [8] Mitrovic M, et al. Proc Gastro Surgical Club Mardrid 1993;144.

    [9] Jenkin SA.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apeuti 1995;9(4)349.

    [10] Kaplan O, et al. J Surg Res 1996;62(1)109.

    [11] Baxter JN, et al. Br J Surg 1985;72:1005.

    [12] Szabo S, et al. Experientin 1982;38:254.

    (1998年4月1日收稿 同年6月4日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