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08585
颅内胶质肉瘤1例
http://www.100md.com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龚圣勇

    单位:龚圣勇(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441700)

    关键词:颅内肿瘤;胶质肉瘤;诊断;鉴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990245中国图书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1999)02-0109-01

    患者,女,47岁。1998年10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痛,伴头晕、恶心,偶有呕吐,1月后头痛加重。入院后MRI检查示左额叶见一结节状病灶,直径约1.5 cm,边界清楚。诊断:左额叶病灶,转移瘤可能。于1998年11月在全麻下行左额叶转移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额中回后部皮层下0.3 cm处。

    病理检查 灰褐色肿块一个,大小1.4 cm×1.3 cm×1 cm,无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色,质韧。镜检:肿瘤由多角形细胞及梭形细胞共同构成,两种肿瘤细胞交织在一起。多角形细胞呈弥散状排列,体积较大,胞浆丰富、红染,核为圆形及不规则形,大而深染,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片状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vimentin(+)、GFAP(+)、S-100(+)。梭形细胞呈束状及编织状排列,细胞大小不一。胞浆粉红色,胞界不清,核为梭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核仁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vimentin(+)、GFAP(-)、S-100(-)、CALP(-)、CD34(-)。网状纤维染色:梭形肿瘤细胞间见黑色网状纤维。
, 百拇医药
    病理诊断:左额叶胶质肉瘤。

    讨论 胶质肉瘤多发于成人,以30~60岁间多见,男女发病率差异不大。发生部位大多位于大脑半球,以颞叶多见,其次为顶叶及额叶。本瘤由星形胶质成分及肉瘤成分共同构成,星形胶质成分大多为分化较差的胶质细胞,肉瘤成分成为主体者甚少见,可为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骨软骨肉瘤。本瘤属罕见类型,曾有人将其并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病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与星形细胞瘤鉴别,如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可表现为梭形细胞为主,此类梭形细胞成分与胶质肉瘤中的肉瘤成分相似,但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S-100和GFAP为阳性,而胶质肉瘤中的梭形细胞成分则显示阴性;另外,当星形细胞瘤侵犯脑膜时,瘤内有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易误诊为本瘤。此时应仔细观察纤维母细胞形态,结合MRI检查及临床手术所见加以区别。(2)当胶质肉瘤侵犯脑膜时,需与恶性脑膜瘤鉴别,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GFAP进行区别。(3)胶质肉瘤内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时,可形成团块状细胞巢,甚至形成腺样结构或发生鳞化,此时需与转移癌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FactorⅧ及cytokeratin有助于鉴别。

    关于胶质肉瘤的发生来源,目前众说不一,但大部分病例资料支持是由胶质瘤中血管结缔组织的肉瘤变所致。本瘤预后较差,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相当,但颅外转移比胶质瘤多见。胶质肉瘤常转移至肺、肾等处,转移瘤内大多可见胶质瘤及肉瘤成分,少数仅见肉瘤成分,颅外转移率约为全部转移性胶质瘤的1/3;术后存活时间为6~8个月。手术切除后,附加放疗、化疗,并结合免疫疗法,对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有一定作用。本例患者,术后时有头痛,于术后第9天行γ刀治疗,随访3个月,头痛加重,拒绝治疗,死亡。

    (本例承蒙上海市长海医院病理科詹洲教授指导,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1999-03-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