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学》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09110
脑梗塞的治疗近况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学》 1999年第2期
     作者:韦继政

    单位:广西河池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关键词:

    广西医学990236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平均为220/10万人,脑梗塞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占脑卒中60.4%(1),其致残率最高。近年来,随着对脑缺血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治疗方面虽无重大突破,但也取得很大进展,现将近年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溶栓疗法

    脑梗塞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溶解血栓、快速恢复梗塞区微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Astrup根据动物实验首先提出了“缺血半暗带(IP)”的概念(2):围绕着梗塞中心的缺血性脑组织,这部分脑组织电活动停止,但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假如再适当增加局部脑血流(rCBF),至少在急性阶段突触传递能完全恢复,也就是IP内缺血性脑组织的功能是可以恢复的。然而IP仅存在6小时以内,超过这段时间后恢复血流,不但难于挽救脑细胞,还可能引起重灌流损伤,这段时间称为“治疗时间窗”。鉴于目前普遍存在治疗时间延误(3),不应该地导致了更多的脑细胞死亡和严重残疾,因此应将缺血性脑卒中视为神经科“急症中的急症”,尽早开始溶栓治疗,挽救缺血半暗带、缩小梗塞面积。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SW-PA)等,前二者称第一代溶栓剂,后二者称第二代溶栓剂。UK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无抗原性。SK能间接激活纤溶酶,具有致热原性和抗原性,已被UK取代。t-PA是存在于血管内皮和组织的丝氨酸蛋白酶,属天然的血栓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对纤溶酶原有很高的亲合力,在局部有效地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过多的纤溶酶则被血浆中的α\-2-抗纤溶酶等抑制,t-PA的这种“血凝块特异性”溶栓,很少产生全身纤溶状态,也不产生全身抗凝状态。这一特点是它与UK和SK的根本区别,但其价格昂贵,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SW-PA也具有血栓选择性溶栓的特性。溶栓药给药途径有静脉内滴注法和选择性动脉内治疗法。然而有认为两者在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是一样的(4)。于永发等(5)报告UK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8小时内急性脑血栓形成98例,UK加入0.9%氯化钠500ml中,每日1次,第一天20~40万u、第2、3天20万u、第4~7天10万u、第8~14天同对照组。对照组将精制蝮蛇抗栓酶2.0u加入0.9%氯化钠500ml中每日1次静滴,共14天。UK组基本痊愈53%,显著进步以上者91%,对照组分别28.3%和69.6%(均P<0.05)。赵永生等(6)报告DSA监视下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20例,UK首剂5~8万u,隔10min再注入3~5万u,反复灌注溶栓,最小15万u,最大为30万u,治愈率65%,显效率25%,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分别为25%和15%)。
, 百拇医药
    蚓激酶(ePPA)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一种多组分的酶制剂,具有类似t-PA的成分,对体内血栓有溶解作用。庞式琪等(7)报告用双盲法对ePPA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治疗组303例,用ePPA胶囊,每次2粒、每日三次,共21天,并于用药开始时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LMD),每日500ml,共14天。对照组150例,用安慰剂和LMD。结果ePPA组总有效率93.7%、显效率73.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6%、显效率28.0%),认为ePPA对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的疗效。与SK、UK相比,ePPA服用方便,没有SK和UK应用过程中引起高纤溶酶血症进而引起出血的危险。

    2 蛇毒治疗

    现已用于临床的蛇毒制剂,国外有Ancrod和Batroxobin(东菱克栓酶),国内有江浙蝮蛇抗栓酶(Svate)、精制Svate(蛇毒抗栓酶3号)、蛇毒Svate-Ⅳ号、去纤酶和清栓酶等。蛇毒的主要成分有(8)凝血酶样酶组分(TLE)、纤溶酶样组分(FLE)、抗聚集组分(AAP)、舒通组分(舒缓激肽释放酶和舒缓激肽增强酶)、神经生长因子等,具有去纤、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痉挛、降低血粘度、加快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溶解血栓作用。脑梗塞一般均采用静脉滴注,在发病后6小时内使用是目前大家接受的治疗时间窗,但在我国还难做到。黄如训等(9)报告蛇毒Svate-Ⅳ号治疗急性脑梗塞31例,常规Svate-Ⅳ号皮试阴性后即以1.25u+生理盐水250ml,于1.5小时内静滴完毕。第1~2天,Bid,第3~7天,Qd。对照组东菱克栓酶治疗16例,隔天用10Bu、5Bu、5Bu共3次。有效率分别为61.29%和68.75%,无显著性差异。Svate-Ⅳ号有明显的降纤作用,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降纤作用明显高于后者(t=5.09,P<0.01)。观察组大部分病例在32小时内用药,未发生严重的出血副作用,认为临床实际的治疗时窗可适当放宽。冯加纯等(10)报告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塞27例,治愈率48.1%、总有效率88.9%,认为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对恢复期也有效。
, http://www.100md.com
    3 抗凝疗法

    抗凝疗法主要是人为的给机体增加肝素或类肝素剂量,以加强抗凝过程、阻止凝血或血栓形成。脑梗塞的抗凝治疗国外尤以欧美应用较多,国内因化验条件的限制未能推广应用。常用抗凝剂有肝素和藻酸双酯钠(PSS)。

    肝素:其作用机理复杂,影响凝血过程多个环节,具有抑制凝血酶、抑制因子X激活、抑制已激活的因子Ⅸ和因子Ⅺ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近年来肝素用量已趋小剂量化,即成人每天应用肝素剂量<1.5万u(11)。滴速的调整依凝血时间为准,要求凝血时间为正常值(试管法4~12min)的2~3倍(约20min)。近年来已研制出的新型肝素有肝素钙和低分子量肝素(LMH)。曲松滨等(12)报告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其中肝素钙治疗18例,每天皮下注射1.5~6.0万u,肝素钠治疗12例,每天静脉滴注1.5~3.0万u。用药5~16天,平均12天。治愈11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0%,认为肝素治疗有效时间为病后24~48小时内,超出72小时与对照组近期几无差别。吴宣富等(13)首先报告低分子肝素(速避凝Fraxiparin)治疗急性脑梗塞21例,总有效率为90%(19/21)与溶栓疗效相符。
, http://www.100md.com
    PSS:是我国研制的一种类肝素药物,抗凝效价为肝素的1/3,抗凝持续时间为4~6小时,还具有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刘红梅等(14)报告41例病程在24小时至6年的脑梗塞病人,先用PSS100~200mg/d静滴,10天一疗程,隔一周重复一疗程,以后口服50mg,Tid,长期服用。与同类方案治疗的22例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复方丹参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疗效优于对照组。该药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及出血倾向。

    4 脑代谢保护剂

    脑代谢保护剂能对抗缺血性锁链和再灌注损伤,对每一个病人都是普遍适用的,应尽早使用。

    4.1 钙离子拮抗剂 近年来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病理生理研究表明(15),脑缺血时,存在严重的Ca2+内流紊乱,大量Ca2+蓄积在神经组织内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诱发一系列病理反应,促发和加剧继发性脑缺血损害,是神经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钙离子拮抗剂能阻断这一病理反应。在众多钙离子拮抗剂中以尼莫地平(Nimodipin)为常用。国产尼莫地平疗效观察协作组(16)对发病72小时内脑梗塞患者121例用尼莫地平20mg每日四次,连用四周,并在前10~14天每日静滴LMD 500ml,对照组75例,用LMD。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4%,略高于对照组的80%,无明显差异,然而,观察组显效率为75.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两组轻型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84.61%和67.4%(P<0.02),两组内中型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65.71%和22.22%(P<0.001)。大多数研究认为(17,18)对于缺血性卒中,及早使用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发病后12小时内给药是发挥Nimodipin疗效的决定因素,主张口服给药,每日120mg为最佳剂量。
, 百拇医药
    4.2 自由基清除剂 脑缺血后自由基释放增多,导致细胞膜损伤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神经元的损伤。维生素E具有清除过氧化脂质和O\+2-的作用,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自由基清除剂之一;维生素C也有防止过氧化作用;甘露醇可清除脑组织危害最大的氢氧根离子,用法用量依是否伴脑水肿而酌情使用(19)。现在国际上最新研究的非糖皮质激素21-氨基酸类固醇(21-aminosteroid),尚在实验阶段(20)

    4.3 神经节苷酯(Gg) 是内源性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的增强剂,近年来发现应用外源性Gg能保护神经细胞膜功能、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1)。目前使用的Gg有GM1和由GM1、GD1a、GD1b、GT1b四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后者商品名Cronssial(康络素)。赵桂芝等(22)报告康络素治疗急性脑梗塞41例,在发病1~10天,用40mg,一日一次肌肉注射,20~30天一疗程,对照组用维生素B族,一日一次肌注。观察组显效率24%,总有效率87%,对照组显效率9.7%,总有效率39%。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别具有显著性(χ2=5.2,P<0.05)。
, http://www.100md.com
    5 抗血小板聚集疗法

    抗血小板制剂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作用,此类药物很多,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有阿斯匹林(ASA)、潘生丁、苯磺唑酮和噻氯匹啶(抵克力得、力抗栓)。以ASA为常用,其最佳剂量仍有争论,庞式琪等(23)研究认为国人最佳剂量为30mg/d或50mg/d。景筠等(24)研究获相同结果。吴祖舜等(25)发现噻氯匹啶治疗9、12个月后急性脑梗塞的复发率及女性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ASA加潘生丁组(P<0.05),而顾迅(26)研究发现ASA和噻氯匹啶对老年女性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患者有同样显著的降低作用。

    6 血液稀释疗法(HD)

    HD有低容量性、等容量性和高容量性三种。有认为(27)等容量性HD疗效最佳,各派对其适应症的观点是一致的:发病在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塞;排除脑出血;ECG无显著异常;无左心衰竭;无严重高血压(33.35/17.33kPa以上);无血液疾患等。丁铭臣等(28)报告HD对92例50岁以上,起病72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进行随机对照治疗观察,HD组入院后及时予LMD500ml静脉滴注,待输入300~400ml时从对侧肘静脉在15~20min内放血350~700ml,使患者在HD治疗48小时后HCT达0.35L/L左右,并及时将自体血浆输回,有效率63.4%,标准组有效率41.3%(P<0.05)。HD后48小时HCT、全血粘度明显下降,并持续4周以后。该HD方法较为安全,一般患者无不良反应。
, 百拇医药
    7 光量子疗法

    7.1 紫外线辐射和自身血充氧回输疗法(UBI)UBI治疗脑梗塞机理已有的研究证明有以下几点(29,30):(1)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性,提高红细胞膜顺应性和血中游离肝素浓度、疏通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增加脂肪和纤维蛋白溶解度,改善血管壁状态;(3)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组织对氧和能量物质利用,迅速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缺氧状态;(4)调节免疫力;(5)调节细胞内Ca2+浓度,防止Ca2+过载、激活超氧化物岐化酶,清除过多的自由基。王淑云等(31)报告UBI治疗脑梗塞100例,病程1天到5年,总显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54%),对急性期病人意识、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快,对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康复也有效。

    7.2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LIB) ILIB是国际上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光量子技术,李蕴琛等(32)报告急性脑梗塞(起病7天内)104例,在每日静滴LMD500ml同时加ILIB治疗,显效率78.8%、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只滴LMD)显效率27.8%、总有效率69.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均P<0.005),在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性及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三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认为按血液流变学分型,ILIB对少电型、高聚集型、粘血浆型效果较好,对高压积型、全异常型效果较差。孙久诚等(33)报告ILIB和UBI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8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 百拇医药
    两种光量子疗法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脑梗塞有效的辅助手段。

    8 高压氧(HBO)疗法

    HBO的作用(34):提高血氧含量、增加氧张力;增加血氧弥散、改善组织缺氧;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血管形成及侧支循环建立;活化半暗区内的无效神经元;清除自由基等。何荣勤等(35)对80例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用HBO治疗,发病在二个月以内的病例有效率91.7%,显效率58.4%。认为HBO对恢复期脑梗塞的疗效不如急性期好,但优于其它药物。潘贺葵(36)报告HBO合并活脑灵治疗脑梗塞50例,治愈和显效47例(94%),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治愈和显效23例(46%),(P<0.01)。

    9 其它治疗

    NMDA受体拮抗剂、亚低温疗法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尚在研究之中,颈动脉外科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国内刚刚起步(37)
, 百拇医药
    总之,由于近年对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日益增多,针对卒中后缺血链锁导致的不同细胞损伤机制进行联合用药是合理的。把缺血性脑中风作为“急症中的急症”加以重视,争取在药物“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尽早使用脑代谢保护剂,可减少脑梗塞面积。上述治疗方法可视具体医疗条件及病情择优选用或联用,以提高疗效,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新德,郭玉璞,谭铭勋,等.脑血管疾病.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

    [2]苏志强,刘亢丁,饶明俐.缺血半影区.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12(5):316

    [3]袁栋才,薛占苍,周洪波,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时间延误的原因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31(5):289

, http://www.100md.com     [4]朱国行.脑梗塞的溶栓治疗.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5;22(2):157

    [5]于永发,董国淑,赵汞波,等.脑血栓急性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的探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14(6):367

    [6]赵永生,邬英全,杨淑琴,等.急性脑梗塞DSA监视下选择性动脉插管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14(6):363

    [7]庞式琪,丁铭臣,谢淑萍,等.抗血栓新药博洛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3;26(4):229

    [8]杨靖华.蛇毒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6;4(3):141

    [9]黄如训,方燕南,苏镇培.蛇毒Svate-Ⅳ号治疗急性脑梗塞31例临床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22(6):378
, http://www.100md.com
    [10]冯加纯,丁 箭,付跃波,等.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塞27例疗效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12(2):111

    [11]王学文.抗凝治疗的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3;13(8):496

    [12]曲松滨,段淑荣,陈士谟,等.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观察.中国急救医学 1995;15(4):20

    [13]吴宣富,田时雨,袁恩庆,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8;11(2):103

    [14]刘红梅,杨锁柱,李兰静.藻酸双酯钠治疗脑梗塞41例临床观察.临床荟萃 1993;8(3):122

    [15]谷文萍.Ca\+\{2+\}与脑缺血损害.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5;22(6):301
, 百拇医药
    [16]尼莫地平疗效观察协作组.国产尼莫地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10(1):52

    [17]孙运娟.尼莫地平对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6;4(2):97

    [18]赵全军,刘建杰.尼莫地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6;4(6):346

    [19]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出版社,1994.83

    [20]贾健民,贾健平,李 泓.脑缺血与自由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5;22(4):205

    [21]胡小吾.神经节苷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4;21(2):93
, 百拇医药
    [22]赵桂芝,李朝阳,戴景萍.康络素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分析.中国急救医学 1995;15(5):42

    [23]庞式琪,孟家眉,袭书琴,等.中国人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最佳剂量的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0;23(2):94

    [24]景 筠,黄怀钧,王风霞.脑梗塞患者微量阿斯匹林的临床作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3;10(4):239

    [25]吴祖舜,高俊风,王小冬.抵克立得预防急性脑梗塞复发的疗效观察(附82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15(1):38

    [26]顾 迅.阿斯匹林和力抗栓对老年女性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对照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8;11(2):97

    [27]张树正.等容血稀释疗法治疗脑梗塞的进展.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2;25(4):249
, 百拇医药
    [28]丁铭臣,王年贵,庞式琪,等.血液稀释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2;25(3):146

    [29]粟秀初,冯幼启.紫外线辐射和充氧回输疗法.实用内科杂志 1991;11(3):147

    [30]刘 丽,杨为松,陈 秀.紫外线照射血液疗法的研究概况.中华内科杂志 1993;32(7):483

    [31]王淑云,邹 跃,乔爱玲,等.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治疗脑梗塞100例.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12(4):244

    [32]李蕴琛,戴志华,王铁丹,等.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塞的对照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22(2):111

    [33]孙久诚,侯文翰,戴艳萍,等.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中国急救医学 1995;15(1):43

    [34]俞丽华.高压氧治疗脑血管病的争议与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6;4(3):152

    [35]何荣勤,黎果然.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80例疗效观察.解放军医学情报 1993;7(1):19

    [36]潘贺葵.高压氧加活脑灵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22(4):217

    [37]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出版社,1994;3~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