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13020
腹部切口疝41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1999年第2期
     作者:钟 漓

    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广西桂林市 541002

    关键词:腹部切口疝;病因;预防

    华夏医学990221 腹部切口疝系指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的疝。临床上相当多见,占腹外疝的第3位,约占各种疝的1.5%[1],由于其发生病因比较复杂,切口疝一旦发生,只有继续增大的趋向,而很少有自愈的可能。笔者结合1991~1998年收治的切口疝41例,重点讨论其病因及预防问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龄22~81岁,平均43.6岁,50~70岁占72%,体重40~85kg,平均67.5kg。其中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29例。本组41例中手术时有3例血浆白蛋白低于正常。
, 百拇医药
    1.2 术后切口疝发生时间 本组大部分疝发生时间为1年以内,其中半年有18例,占43.9%,半年到1年有10例占24.4%,其余1年以上有13例,占21.7%。

    1.3 切口类型及切口大小与疝的关系 正中切口16例,约占39.0%,其余依次为右上腹直肌切口、旁正中切口、麦氏切口分别占19.5%、17.1%及14.6%。原切口长度20cm以下发生疝占绝大部分,有36例,占87.8%,超过20cm仅占12.2%。

    1.4 合并症与疝发生关系 伤口并发症是疝发生的重要原因,本组中合并伤口并发症占24例,约占58.98%,其中以伤口感染为最主要因素,有12例,伤口裂开8例,皮下血肿或脂肪液化4例。全身合并症与疝发生密切相关,本组中合并全身疾病有30例,基本上均为腹内压增高,如肥胖、肠麻痹、腹水、咳嗽、前列腺增生及便秘。术前3例血浆白蛋白低于正常无1例发生切口疝。

    2 讨论
, 百拇医药
    2.1 发病原因

    结合文献报道及本文回顾性分析,腹部切口疝发生原因与原手术时患有的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密切关系[1]。局部原因为: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切口类型、缝合技术不良及缝合材料,全身原因为年龄、肥胖及术后腹胀、咳嗽营养不良等。现结合收治41例病例,对以上可能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

    2.1.1 切口愈合不良 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原因主要为切口感染、皮下血肿或脂肪液化,往往引起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各家均认为是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据统计,切口一期愈合,切口疝发生率少于1%,一旦感染,发生率达10%左右[2],本组中切口疝发生者中,切口愈合不良占58.98%,这说明切口疝出现与原切口的愈合不良有密切关系。本组中麦氏切口疝发生率高与切口感染率高有关。

    2.1.2 切口类型 切口疝多见于纵切口,其切断了所有横行走向的腹壁各层肌肉、腹膜和筋膜的纤维以及神经,此外如切口在腹白线上,该处血运差,故愈合后的疤痕软弱,而横形切口不伤神经,肌膜也不切断,而切断的肌肉愈合后仅多形成一个腱划,一般不影响功能,故术后发生创口崩裂机会较少[2]。本组发生切口疝均为纵切口,尤以正中切口,经腹直肌切口为多,这与文献报道相符合[3]。这是由腹壁的解剖生理决定的。
, 百拇医药
    2.1.3 手术操作 手术操作是否确当,对腹壁切口愈合及切口疝的发生有很大影响。手术中操作粗暴,损伤较多或形成血肿,皮下积液,特别缝合腹壁时未逐层缝合而形成死腔、积液,这是医源性切口疝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引流管或引流条经原切口引流或拔除引流管时间延迟,局部形成窦道,减弱创口愈合作用,严重的引起创口愈合不良,造成切口崩裂、切口疝。

    2.1.4 切口的长度 在本组资料中,疝发生切口长度>10cm占80.5%,从构成比角度看,似乎切口越长,切口疝发生率越高,但对切口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两比较方差分析,P>0.05,说明切口疝发生与切口长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其原因为腹壁各层肌肉、腱膜和筋膜的纤维以及神经均为横形走向,切口愈合时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方向大多垂直伸向创面,形成与切缘垂直的疤痕组织,纵向之间无局部组织张力的作用[4]

    2.1.5 全身因素 本组切口疝发病年龄约72%在50~70岁之间,说明年龄越大,组织再生能力差,创伤愈合能力越差,切口疝发生率越高。术后腹内压增高因素:如术后肠麻痹,慢支肺炎咳嗽、前列腺增生及便秘。由于人群平均体重比既往明显增高,尤其男性,肥胖并发切口疝日趋增多,本组中占较大比重,约14.6%。其它因素如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消耗性疾病术前、术后均予以营养支持纠正,并发切口疝较为少见。
, 百拇医药
    2.2 预防

    由于腹壁切口疝病因为原手术时患有的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关,故预防切口疝的发生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从本组资料分析、预防切口感染乃是降低切口疝发生率的最重要的措施。选择正确的切口及准确的缝合技术、纠正影响切口愈合的全身因素也十分关键。切口疝发生为多因素综合作用,预防也应采取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79

    2 钱礼.腹部外科学.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6~58

    3 王福顺,祝学光,冷希圣,等.切口疝发生原因探讨.普外临床,1997,1:56

    4 Mudge M,Hughes LE.Incisional hernia:a 10 years prospectirt study of incidence and attitudes.Br J Sarg,1985,72:70

    收稿 1999-03-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