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15728
志贺氏菌致婴儿败血症死亡的菌株分离与鉴定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 冯 欣 梁 陶 柯水源 陈 昌

    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湛江 524001

    关键词:志贺氏菌;婴儿;败血症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257 志贺氏菌痢疾我省近来有暴发流行的趋势,1996年在我省顺德市与惠州市就连续发生二起暴发流行[1,2];志贺氏菌败血症极为罕见特别是婴儿,主要是因为志贺氏菌只局限于侵犯肠粘膜上皮细胞层和粘膜上层极少穿透肠粘膜进入下层。最近作者发现有婴儿由此菌所致的痢疾与败血症死亡的病例,为引起重视特作一报道。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8月龄,湛江市人。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腹泻、发热(38.5°C)并伴有咳嗽、气促,水样便,4~10次/d,粪便带少许脓血粘液,入院前2 d尿量减少约100 mL/d,消瘦,呈Ⅲ度营养不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少许小水泡音,肝肋下4 cm。患儿因下痢肛门已脱出,肛周及会阴红肿、糜烂。实验室检查:血 WBC 12.6×109/L,N 0.42,0.58 L,Hb 42 g/L,ESR 25 mm/h,疑有败血症遂行血培养。患儿入院后第4天终因痢疾和败血症,经多方抢救无效病情重笃、中毒过深衰竭死亡。

    2 株菌的分离鉴定

    无菌操作取患儿静脉血3 mL接种入50 mL葡萄糖肉汤增菌液内置36°C培养,第3天出现混浊遂转种血平板,24 h长出半透明、光滑细小的纯菌落布满平皿,涂片检查呈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随即行生化鉴定:克氏双糖铁及IMViC反应为K/A H2 S(-),-+--;肠杆菌科编码GYZ-15 e鉴定管的反应为,硫化氢(-),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盐(-),靛基质(-),甲基红(+),枸椽酸盐(-),尿素(-),动力(-),产气(-),赖氨酸(-),乌氨酸(-),棉籽糖(-),山梨醇(-),侧金盏花醇(-),木胶糖(-)编码为02000,志贺氏菌A、B、C 机率为 0.1358%。Api反应为ONPG(-) ADH(-) LDC(-) ODC(-) CIT(-) H 2 S(-) URE(-) TDA(-) IND(-) VP(-) GEL(-) GLU(+) MAN(+) INO(-) SOR(-) RHA(-) SAC(-) MEL(-) AMY(-) ARA(+) OX(-),编码为0004100,鉴定为志贺氏菌属细菌(% id=60.6,T=0.99,补充试验作XYLOSEac(-)NO 2(+)排除耶尔森氏菌。血清凝集试验:使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出品的19种志贺氏菌诊断血清,4种多价凝集阳性、福氏多价凝集阳性、福氏型抗原诊断血清I-VI均凝集阴性,群诊断血清的3、4血清凝集阳性,因此诊断福氏志贺氏y变种。另外从该婴儿粪便中也分离到与血液中相同的菌株。

    3 讨论

    志贺氏菌引起婴儿败血症发病的机理至今尚不太清楚。但该婴儿的病情较为特殊,首先是腹泻发热与下痢的时间长,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营养及体质越来越差,严重贫血,造成肠道局部及全身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直肠脱出,红肿、糜烂也可使该菌入侵血流引起血循环感染致败血症。本例的死亡是应引起儿科医生重视和引以为戒的,应引起注意。

    (本文经陈光远副主任技师给予指导,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沈志劲.一起志贺氏菌痢爆发流行调查.广东卫生防疫,1997,23(2):26

    2 王丽芳.一起菌痢爆发流行的病原学调查.广东卫生防疫,1997,23(2):27

    收稿日期: 1998-10-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