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0610
臧坤堂治疗肝硬化经验
http://www.100md.com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钟 洪 吴绪祥

    单位: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内科,广州,510515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273

    肝硬化是难治性痼疾,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多根据其病情及发展过程,按胁痛、黄疸、积证、臌胀等辨证施治,但往往因其病情复杂而收效甚微,臧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对此病独特的辨治经验,现介绍如下。

    1 正与邪

    肝硬化的发生多因外感疫毒,与气血淤结;或长期情志抑郁,气滞血淤;或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淤血内阻;或酒食不节,湿浊内生,碍气滞血而成。其致病邪气主要为疫毒、湿浊、滞气、淤血,故臧教授认为治疗时以祛邪为要,多采用茵陈、泽泻、汉防己、三棱、莪术、槟榔、大腹皮等以祛邪。但这些邪气是在机体正气虚损的情况下致病的,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随着疾病的发展,邪气渐盛,正气渐衰。正虚着重表现为气血亏虚、阴津耗损,故臧教授认为, 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始终贯穿着邪正斗争,正虚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只是随着疾病的发展日渐衰竭,故在治疗时无论初、中、晚期,均以扶正培本为主,使祛邪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具体表现在临证时,用党参、黄芪、白术、云苓制首乌、桑椹子、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扶正培本。
, 百拇医药
    2 肝与脾

    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与肝气的疏泄;脾脏生血、统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疏泄调畅。肝脾二脏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病理上肝脾二脏是相互影响的,肝病传脾,脾病及肝,表现在肝硬化则为外感疫毒,与气血淤结,内伤肝脾二脏发病,此为肝脾同病;情志抑郁,气血调畅,肝气郁滞,久则气滞血淤,肝失条达,横逆乘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与气血淤结而发病,此为肝病传脾;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壅阻气机,肝失条达,气血郁滞发病,此为脾病及肝。因此臧教授认为肝硬化虽为多脏腑功能受累,但肝脾功能失调为此病的根本,故论证时不论是肝病传脾,还是脾病及肝,必须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治疗之主导,一则健脾益气,湿浊之邪不能滞留,肝气条达,肝脾功能正常,则病愈;二则疏肝理气,肝气疏畅,助脾之运化,则无气滞水停之虑。临证时以黄芪、党参、白术、云苓、苡米健脾益气以扶正;用郁金、香附、柴胡、槟榔、大腹皮疏肝理气以祛邪,此肝脾同治不可偏废。健脾以补气促进运化为主,切勿补而留邪;疏肝则以理气为要,切勿温燥化热而伤正。
, 百拇医药
    3 气与血

    臧教授认为,充分认识肝硬化的气与血,在辨治此病中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气虚与气滞、血虚与血淤上。气虚与素体不足,病后日渐耗损而来;气滞则情志所伤,气郁肝脏,病则越滞越甚;气虚则流通抗邪之气减少,壅滞致病之邪气增多,反之亦然,此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故治疗以黄芪、党参等补气以扶正,香附、郁金等理气以祛邪;但补气切勿过于滋腻厚实,以免生湿加重气滞;理气勿过于破气,免使气虚加重。血虚则多为病后脾运失职,气血化生不足,且肝病日久藏血日少;淤血则为气滞、湿阻血液停滞而致。血虚则祛淤之新血减少,淤滞则坏血则渐多,反之亦然,此二者相互加重,则病情发展;相互减少则病去,故临证以制首乌、桑椹子、杞子等以补血;丹参、三棱、莪术等活血祛淤,以免恶血不去,新血难生。总之只有处理好气与血的关系,合理的补气与理气、补血与活血方能收效。

    4 阴津与水湿

    肝硬化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阴虚渐显,此阴虚为气郁化火,火盛伤阴及水运不畅,湿浊内停、津不上乘所致。另一方面水湿之邪,为肝郁犯脾,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或脾病及肝,三焦水道升降失常,水湿停留而致,故临证时必须养阴生津、祛湿利水兼顾,但往往养阴又易成湿,祛湿又易伤阴,互为因果,反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因此,臧教授在临证时常选用旱莲草、女贞子、杞子等养阴而不留湿;选用猪苓、茯苓、苡米等以祛湿而不伤阴,从而正确处理了阴津与水湿的关系,是治疗中晚期肝硬化之关键。
, 百拇医药
    5 饮食与情志

    肝硬化患者因酒食不节、情志失调,致肝脾同病,而肝病后,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情志难以畅达;脾病则运化失常,水谷难消,更不欲进食,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故臧教授认为治疗肝硬化,在用药同时,调理饮食与情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饮食上应控制食盐摄入量、禁酒及馊腐粗硬肥腻辛辣、虾蟹、煎炸食物,切勿一次进入大量蛋白质食物,进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情绪上医生应做耐心仔细的心理调治,使其消除紧张忧郁心理、安心休养,并进行适当的室内及户外娱乐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药物发挥最大效能。总之临证若兼顾上述五方面的关系,并通过药味与药量的增减调整攻补比例,多能收效。

    6 病案举例

    患者,男,31岁。当地医院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经治疗效果欠佳,遂转我科求治,下脘腹胀满、两胁胀痛、纳差、神疲乏力、便溏、小便黄少,查见脾大、质硬、肋下5 cm,腹水征(+),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唇舌淤暗、苔腻,脉弦细。治从疏肝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利湿。处方:制香附、郁金、柴胡、槟榔、白术、旱莲草、当归、莪术、泽泻、甘草各10 g,大腹皮、党参、制首乌、杞子、猪苓、云苓各20 g,黄芪、苡仁3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减少食盐摄入量,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同时畅达情志、劳逸结合。药后脘腹胀满及胁痛减轻,食欲渐佳,小便量增多,大便正常。再续服前方21剂后,仅饭后上腹稍胀余无不适,查见脾脏较前质软、左肋下3 cm,腹水征(-),下肢浮肿消失。

    (收稿日期:1998-10-05), 百拇医药